【杨世英闪小说研讨会 32】任满超: 脚踏实地稳
【杨世英闪小说研讨会32】脚踏实地稳
文/任满超
湖南省有湘西,一个叫人难以忘怀的地方。那是因为有了这三个词语:电影《湘西剿匪记》、沈从文的长篇小说《边城》、闪小说作家杨世英眼下的作品研讨会。那部电影,电视上这些年还播放着。咱心里记不得情节,留存的是那里的密林和山路,当地百姓的奇异服饰。沈从文的小说《边城》,30年前从金科玉律中掠过,掠过的是沈从文的传奇经历还有小说的梗概。全书不曾读过,也没有下心记。这几年,电视上也有《边城》的系列剧演出。到底,电影、长篇小说、电视连续剧是彩云容易飘去,是梦境太肯迷离,是画卷触手难及,是仙乐亦实亦虚。杨世英同志的20篇闪小说,满打满算,也就万把字,浏览一次,用不了多大功夫。
这几年,闪小说的读者圈越来越大,归根结底在于全国闪小说作家群里大咖们脚踏实地稳的作品实力。2016年,左世海、叶雨、郁夫、代应坤等大咖闪小说作品研讨会的举办,就是一个很高很大很上的事情。杨世英同志的闪小说,同样赢在一个脚踏实地稳。参加研讨会的20篇作品,至少有7篇都念念有词的是当地的傩戏、傩面具。这些很有地方标志的名字、文化,向我们读者传达了一个信息,这是湖南人,这是湖南地,这是湖南风俗。接着,作者再三再四地是,傩戏面临传承的巨大压力。这么深入骨髓的宝贝东西,在一切向前看的时势中有着老一代苦苦支撑、下一代四下奔波生计、再下一代可能失忆的尴尬境地。湖南省的傩戏如此,全国别的地方戏也有同样的麻缠事。杨世英同志脚踏实地稳,紧紧盯着身边的事,正好辐射着这一类事,这是很不容易的好事。记得40年前后,文艺的春天来了。附近的好多村子有我们当地的曲剧、豫剧剧团。水平固然是草台班子的,土腔土韵,生胳膊生腿。演员有的是热情。各家各户用柿饼核桃花生葵花籽点心饼干表达心意。亲戚朋友热热呵呵的。现在呢,天南地北,工厂工地矿山超市,高楼大厦,没有地方戏的立锥之地。我们有个同学是写剧本的里手,在洛阳市得过剧本奖励。可,哪有演出的团队哪有演出的场地呢?惋惜!杨世英同志,一腔热血在湘西,正好放眼在神州大地,不易,不易!
杨世英同志的20篇闪小说,参加了研讨会。背后当然有10倍、20倍、50倍、也许100倍的闪小说写得出来、写得精彩。要不,不可能参加到全国闪小说作家论坛的理论研讨中来。仔细相看,参加研讨会的20篇闪小说,人物基本是土生土长的山区农民。和前面说的一样,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精彩,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困惑。家有儿女,家有老人,家有那一家之主,家有那庄稼,家有亲友,割舍不得哪!可,一切向前看,看,看,那繁华,那靓丽,那呱呱叫的票子,那诱人的单元格,哪个又能割舍得下!老子迷恋的沟里庄稼,儿子陶醉的侗家傩戏,孙子同样不舍得!新时期,湖南农家的苦辣酸甜,不只是湖南的,也是全国的。杨世英同志,脚踏实地稳,好像眼里只有湘西农家,其实是看到了更多农家。一切向前看,城镇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对也罢,错也罢,不是我们草民百姓一腔热血能够左右的,恐怕也不是一股力量能够改变的。在现实面前,湘西农家的困惑、傩戏的出路是湖南省闪作家杨世英同志关注的。这,同时说明脚踏实地稳,有着自身无法克服的局限。侗族子弟要走向全国,傩戏一样要走向全国,这个观念是一般农家人没有的。但,唯有走出去,才是侗家子弟的出路。走出去,才是傩戏的出路。从以往老,勾栏、瓦舍就是民间文艺成功的例子。宋代百戏,繁荣兴旺,除了当时执政者重文抑武的倾向,汴梁的人员集中是很重要的。到了清末民国,北京的天桥、天津的##,南京的夫子庙,开封的相国寺,都是民间文艺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成功范例。走出去,就是闯荡江湖,就是另辟蹊径,有胆有识,锐意进取才能有立锥之地。杨世英同志在其中一篇闪小说中提到了傩面具墙里开花墙外香的信息,只是显得单薄,张力不足。前面说过,河南省的曲剧、豫剧剧团展不开翅膀,但是,笔者在洛阳市区的人民游园(可能现在叫周王城广场)看到的是另外一番激荡人心的场面。每一天下午,只要不是天气捣蛋,总有七八个戏剧演出点,随意唱随意学随意教。当然,别的活动一样红火。侗家子弟、傩戏的明天一样要遵循走出去的这条路。全国民间文艺、全国农民一样要走走出去的这条路。
脚踏实地稳,是实力。脚踏实地稳,是局限。实力就要张扬。局限就要克服。是不是呢?
湖南省的湘西,难忘的是电影《湘西剿匪记》,是沈从文小说《边城》,还有杨世英同志的闪小说作品研讨会。后者不曾惊天动地,可同样别有天地。
基层的写作者,写着不易,出书更不易。杨世英同志能够有能力有胆识参加闪小说作家论坛的研讨会,真的是不易。笔者不曾着眼一文一词,只是就取材瞎说几句,不成敬意。笔者只是说,脚踏实地稳,写自己熟悉的地儿,写自己熟悉的人儿,写自己熟悉的事儿,写自己熟悉的时儿,写出自己的精彩,写出独一无二!
马洛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