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世英闪小说研讨会31】木鱼声声戏:洇透纸背的疗伤笔触与民族大爱
洇透纸背的疗伤笔触与民族大爱
——读杨世英闪小说所感
文/木鱼声声戏
杨世英老师的闪小说作品我基本都拜读学习过。说印象,用一句话概括:《钟馗捉鬼图》在闪小说的“聚义厅”里为他打造一副金交椅,“傩戏”为他开僻一片更宽阔的疆域水泊。
我想,杨老师肯定看到了闪小说写作的必要性与闪作成功的根本性在哪里。
杨老师的闪小说作品不是太多,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到他宁缺毋滥的写作态度。杨老师的闪小说都能给读者带来阅读享受,与对人生的重新审视,对人生三观的重新定位,于生活、于社会都有其作品的写作与流传价值,从这一点上,我们看到了他的写作追求。我以为,这是对待闪小说最正确的创作观念。
从杨世英老师提供的20篇闪小说作品不难看出,他一直用笔作钩设网,不断打捞我们当今社会日渐远去的人性光辉。《钟馗捉鬼图》挂起一只黄吕大钟,时刻警醒人们,莫伸手,伸手必被捉。《雕刻师》拟上一份环境保护词,万物都有灵,关爱生灵,就是关爱自己。《荒》《老爹》《鸡》等都是在当今土地板结后艰难长出的一株株小芽芽儿。人忘土地、忘故乡,实乃忘本,不可活也。“傩戏”系列撒下一张大网,不断打捞着地方戏的传承与坚守,处处坦露着民族忠诚,守护与挽救着一方水土的精神魂灵!善莫大焉!杨老师的笔触一直在发掘拯救人性易失易腐的根,在社会的校园里,板书了一课课积极而及时的警世良语。难得之至!
趁此机,还是学习一下杨老师的单篇《钟馗捉鬼图》吧。通篇文字简洁明了,自始至终水到渠成。就在这简短的四百余字内却又是机关丛生。最大的机关就是那个没有画上头部的“魔鬼”,这个包袱从这里扎上以后,读者便会急欲从后面找到抖开它的绳子。这个绝妙的伏笔为本文灵魂的活起找到了准确的支点。
我去的是学生家,学生在市里任要职,在我明白画图的用意后,我又愉快地离开了,我是有事的,但我一句话都没说。这一些至简的文字里点到的内容极少,但它留给读者更多的想像。我找学生到底是为了什么事?不难想像,我是求学生帮忙的,因为学生任要职,并且是在市里。我最后之所以能“愉快”地离开,说明我是很放心了。这里的师生关系也是一个特好的设计,首先,它对社会有极好的教育意义。其次,文意已经把师生关系作了一个反转,学生给老师上了一课,告诉人们,身正才能为师。
我有一个小想法,如果文末再加一句,只是我回去后,就教学生画钟馗捉鬼图,我让学生把自己画成小鬼,没有画钟馗。学生问为何,我把教鞭一挥,我就是钟馗!这样,不知能延伸作品还是画蛇添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