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世英闪小说研讨会30】臧安民: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华章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华章
——杨世英闪小说读后
文/臧安民
一口气读过了杨世英老师的二十篇闪小说,感觉心里特别舒服。低头,凝思,更加舒服,如沐春风的感觉。
是的,让人舒服的是作家的担当,作家对人性的关注,对社会的关心,那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在这二十篇闪小说里表现得淋漓尽致一览无余。二十篇闪小说全部是正能量的体现,接地气,触人心。让人情不自禁地心生敬意,对作家的担当,对作家的功力。
综观这些闪小说的取材,无一例外是平常小事,或是鸡毛蒜皮,这就是生活。生活是由无数的柴米油盐构成的,本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作为小说的爱好者和初学者,我写作上最苦闷的就是,生活过于平淡,找不到素材,难以写进小说,所以创作的量少之又少。可认真拜读了杨老师的这些小说,题材无不来源于日常生活。这再次给我敲响了警钟,素材就在生活之中,不远不近,就看你有没有一双发现素材提炼素材的慧眼,去发现它寻找它。其实素材问题,也一直是困扰我们这些初学者最大的难题。闪小说难写吗?我一直感觉,难,特别难,难在没有那么多的素材。其实,难是难,但是没有那么难。看了杨老师的这些佳作,才明白,在大家的眼里,闪小说的题材简直可以信手拈来,比比皆是。这就是差距,素养的差距,功力的差距。素养的提升,功力的提高,这也是我们这些初学者努力的方向。这也是我们读书学习的最大的收获。不是有那么一句话吗?学,然后知不足。相信大家都会有和我同样的感觉。
杨老师选的二十篇闪小说,结合作家本人的生活地域特点,大体可分为四个部分:一是傩戏成分,占了6篇,如《招聘》、《木爷》、《眼睛》、《女关公》等。这些小说中,洋溢着浓浓的地方特色,充分展示了家乡的风土人情,让人们深入地了解作家的家乡的民俗风情。对于最具特色的傩戏,我并不了解,但是我感觉这也应该是一份非物质文化遗产吧。这么厚重的历史沉淀,不会白白流失的。作家在相关的小说作品中,无一不是寄予了深切的期望,对傩戏的传承,傩戏的发展,难舍之情,溢于言表。试想,当今文坛上响当当的作家,哪一个不是扎根有故乡厚重的泥土中,进行人性的思考和创作呢?二是对故土的守候,乡情的守望,共有5篇,如《恋》、《老爹》、《看医生》等。在当前举国上下的进城热潮中,有多少老人难舍故乡情,难舍对土地的挚爱。他们离不开土地,离不开生他们养他们的根。这种难舍的情怀,一些作家都写过。可是作家能够另辟蹊径,与时俱进。作家巧妙地引进了现代化的新元素,赋予了新的内容。手机微信视频的引入,才符合当下社会的生活节奏和现代化的生活元素,才是人类生活的重大进步。可在以前看到的同类作品中,却是鲜见的。与时俱进,作家也必须紧跟社会潮流,如实地反映生活的本来面貌。第三类,怀旧题材的叙述,共有4篇,这些小说虽然是历史性的回忆,但是给人的感觉仍然是温暖的。如《坤叔》、《人人有份》、《那年月的一只鸡》、《砍脑袋》、《让鱼》等,深深的记忆,暖暖的温情,反应出在那个年代,人与人之间的关心和爱。这些发自人心底的爱,才是真正的人性。文学是人学,人学的最关键是爱,人与人之间的大爱。作者写得一往情深,让读者读得泪流满面。远去的是记忆,不老的是那朴素的情怀。作者的小说中,揭示了一个朴素的真理,人性,才是文学永恒的主题。第四类,是当下生活的缩影,呼唤正能量,传递正能量。这类作品共有5篇,如《钟馗捉鬼图》、《你明白就好》、《干爹》、《红铜戒指》等。不可否认,在当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之间,存在着脱节的现象,一些社会问题不可避免地暴露出来。社会的进步,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难免会产生这样那样的落后观点,与社会格格不入,甚至背道而驰。这些现象,应该不容忽视,不容回避,伤痕文学和暴露文学,不也是文学的一种潮流吗?不过,这些,只不过是沧海一瞬,是不能与当下社会的大进步大和谐的主流相提并论的。我们提倡正能量,讴歌正能量,就是要让正能量的阳光永远覆盖或者唤醒那些负能量,消除负面影响。而这,也是我们作家应该担负的职责。文以载道,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文学的教化功能,也在于此。
作家提练、驾驭生活素材的能力,来之不易。但它是一个合格作家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只有具备了这种素质,才能写各种高大上的好作品。
语言的凝练,也是这些作品的突出特点。通读这些小说,你可以读一遍两遍,你越细细推敲,越能发现作家深厚的语言功底。全文的字数,你甭想轻易去掉一个字,也不用想加上一个字,这就是极致。古人形容美女:增一分则肥,减一分则瘦。用在杨老师的小说上,我认为同样是可以的。这种炼字的功夫,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通读这些小说,感觉受益匪浅。个中想法,不吐不快。
不当之处,愿与大家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