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中国年度闪小说大赛访谈】不忘初心,坚守文学
【2018中国年度闪小说大赛访谈】
不忘初心,坚守文学
文/马晓红
一、作者简介
马晓红,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员,广东省小小说学会会员。2016年开始文学创作,先后有多篇小小说、闪小说、诗歌获奖,其中小小说《孟婆汤》《白马湖畔》获全国小小说征文大奖赛二等奖。作品散见于《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小说月报》《微型小说月报》《小小说月刊》《羊城晚报》《辽河》《小小说时代》《长江诗歌》《国际日报》等国内外报刊杂志,《画家》《秦腔》《打错一年的电话》等多篇小小说入选各类权威年选。
二、获奖感言
我是一个语文老师,自信有一定的文字基础,当年读书时也曾有过“文学梦”,但终于还是被繁忙的工作和琐碎的生活浇灭了创作的热情。2015年,因工作的变动,触及到内心深处的梦,于是重新开始了写作。从2016年起,陆续创作、发表了一些诗歌和小说,也获得了一些大大小小的奖项。
我写作,全凭兴趣,不为名,不为利,想写就写。每一次参赛,都是一次学习,检视自己的短处,学习文友的长处。每一次获奖,都是一次鼓励,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写作的热情。
三、访谈提问
1、请谈谈您是如何构思创作这篇获奖作品的?
这篇《画蝶》的灵感,应该是起源于另一篇小小说《画家》。《画家》最初也按闪小说来创作的,但在写作与修改过程中,逐渐走向了另一个方向。但我还是舍不得原有的灵感,于是就有了这篇《画蝶》。故事走传奇化的路子,语言是半文言的风格,算是我比较满意的闪小说之一。当然,回头看看,还是有不满意的地方,所以又进行了多次修改,后来扩成了小小说《蝴蝶谷》(又名《蝶痴》)。
2、给您留下深刻印象的闪小说作品有哪些?为什么欣赏这些作品?
这一期大赛,有很多精品,我最喜欢的还是黎凡的《画皮》,因为看完细思,会给人一种恐惧与绝望。人人都披着一张画皮,表面那层皮下面,隐藏着怎样的真相?蜕掉那层皮,人们又会想什么做什么?在故事情节的背后,蕴藏着深刻的主题。
3、您认为小说家族的新成员“闪小说”具有哪些创作特征?
闪小说最大的特征就是“小”,比小小说更“小”。
闪小说一般限定在六百字以内,所以入题角度要小,只能截取生活的一个片段、一个瞬间、一个细节、一个镜头,去表现主题。要讲究立意新,故事新,角度新,要在剪裁和布局上下工夫,力求时间、场所、人物尽可能地压缩、集中。情节的发展,要在合情合理的基础上,出奇制胜,出人意料。同时,要学会“留白”,主题含而不“露”,结读者思考余地,使人读后回味无穷。
我是语文老师,思想比较“传统”。我坚持认为,闪小说也好,小小说也好,本质上都是小说,必须要有小说的基本元素:人物、情节、环境,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所以,我觉得,一篇好的闪小说,必须故事性、文学性、思想性兼具。现在网络上的闪小说、小小说,有的只有故事,没有文采,不能引人深思。有的过分强调语言形式(比如某些绝句小说),反而影响了故事的流畅性。有的过分强调情节“翻几番”或结尾的“反转”,给人牵强死板的感觉,影响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性和主题思想的现实性。
当然,闪小说由于篇幅的限制,不可能像中短篇小说一样面面俱到,但还是要引起读者阅读兴趣,提高阅读的流畅性,让读者在享受文学的美感的同时,寻找自已在小说反映的社会中的影子。这样故事性、文学性、思想性兼具的佳作,才能真正引起读者的共鸣。
4、当前,海内外的闪小说发展势头良好,但也存在诸多不足与欠缺。您认为可以通过哪些途径与方法,进一步推进闪小说的繁荣与发展?
目前,小小说也好,闪小说也好,总体来讲,发展势头良好,写作人数、作品数量、发表平台都日渐增多。
但是,在文学领域,事实上也存在着一些“占山头”“拉圈子”的不良现象。好像“发明”一个新名称,就成了一派“宗师”。某些学会、网站、杂志、比赛,成了少数人拉帮结派、分配利益的小圈子。而且容不得别人批评,听不得不同意见。
一些写作者,也只是打着文学的旗号追名逐利而已。一些初学者,自诩怀才不遇,到处低声下气求发表;一些老资格者,以为高人一等,听不得别人一点批评;一些参赛者,为了获奖,无原则地阿谀奉承溜须拍马……
要想推进闪小说的繁荣与发展,大家都要不忘初心,舍弃名利,坚守文学。
附原文:
画蝶
文/马晓红
南城有一画家,姓庄,人不知其名。
其妻早逝,并无子嗣。独居城东樵山,平日不露其踪。唯初一十五,布衣短褐,披蓑戴笠,至白云寺外,寻古柏虬枝,挂画三幅,待价而沽。偶有收获,尽数买酒,与人同醉,自得其乐。
白云寺声名远播,香火颇盛。寺外山势蜿蜒,林深涧幽。城中骚客达官,常结友携眷,到此许愿上香,游山玩水。
八月十五,一富家千金进香完毕,乘轿而归。忽觉清香扑鼻,沁人心脾。揭帘张望,只见柏树之间,彩蝶翩然。定睛一看,却是三幅山水丹青随风轻摇,几只花斑彩蝶若隐若现。
小姐买画而归,挂于房内。每日清晨,常有各色蝴蝶穿窗而入,或附于画上,或绕梁而飞。众人咂舌称奇,不知所以。
“庄蝶”之名不胫而走,南城内外,皆以得其一画而荣。
庄蝶不惊不喜,依然初一十五,卖画三幅,买酒同醉。如有余钱,皆分与山民乞丐。
次年端午,一朝廷大员回南城省亲,闻此奇人奇事,于县令府中亲见其画,惊叹不已。此官知太后喜画喜蝶,心中窃喜:如得此人于府中,岂不仕途无忧!
然庄蝶不受官爵金银,乡绅县令请之不出。
朝廷大员素日骄奢淫逸,无人敢逆其意。大怒,亲率众官寻至灵山寺,不得。遂捉一山民,逼其带至庄蝶隐居之处。
竹蓠内,茅屋前,庄蝶正挥笔作画。见众人至,挥刀断其右手食指。鲜血飞溅,滴于画上,化为蛱蝶。纸上林间,彩翼缤纷。
与此同时,南城内外,庄蝶之画中蝴蝶,悄然褪色,只余水墨。
庄蝶余生再无一画,其隐居之山谷,却常年彩蝶翻飞,遂为南城一奇景。(598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