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应坤闪小说研讨会18】王有国:历史的厚重
历史的厚重
——代应坤闪小说《二十三块木板》赏析
文/王有国
代应坤闪小说《二十三块木板》仅五百余字,读完以后给人的感觉却是沉甸甸的,是有分量的作品。该作品的分量在于内涵的丰富,内容的厚重。改革开放已近四十年,虽然是弹指一挥间,是大多数人亲身经历而记忆犹新的历史,但现在去回味,却已弥漫出陈年的味道。
小说描写的事件正是农村取缔“大锅饭”,解散集体生产,包产到户的过程。作者选取了富有表现力的陈年物件,一下子将读者拉回到集体生产的那个特殊的年代。一盏马灯,是生产队喂牲口、赶大车用的,是很有时代特征的标志物。照耀着全村二十三户人家的代表,他们正在夜以继日地将集体财产分产到户,别的东西都分下去了,只剩一辆水摇车没办法处理,折价贵了没有人买,折价便宜了,这个“便宜”又不好分配。最后,只好将这辆水摇车劈开,劈成二十三块木板,每家一块分开,大家谁也没有话说,显得公平合理。这样看起来荒唐的结局,恰恰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历史,那个时代普遍的思想意识——“大锅饭”和平均主义。这是造成人民饥饿的根源。有那样的思想意识,才有那样的分配方案,才有那样荒唐的结局。农村改革正是要打破这种格局,但根深蒂固的思想意识却仍在做最后的顽抗。作品为我们展示了历史的厚重,从人的思想意识深处挖掘出历史的根源。
农村的包产到户是一个伴随着欣喜与痛苦的分娩过程,是中国农村格局的大变革,是中国农民心态的一次大震荡。这是一个大题材,当时有许多作品反映了这样的变革,但以闪小说表现这样的大题材,无疑需要四两拨千斤的机巧。这个看起来太简单的情节,但恰恰就是拨动机关的小巧的钥匙。
附:
二十三块木板
文/代应坤
即将退役的马灯,把二十三个影影绰绰的身影,折射到生产队仓库的后墙上。
会议的最后一项议程:水摇车如何分?
除了这只水摇车,生产队的其他东西,都搭配着分到了各家各户。
平心而论,水摇车真的很漂亮,红木做的,八成新,去年冬,生产队队长徐才良托人从山上弄来桐油,把它从头至尾漆了一遍,按常规,它的使用寿命不会低于十五年。
徐才良说,水摇车折价10块钱吧,贱卖不赊账。
人群中,有几个人欠起身子,想往水摇车跟前凑。
队指导员突然插话:不行,10块钱太便宜了,20块钱!
反正肥水没流外人田,10块钱也差不多了.....徐才良以商量的口吻说。
公家财产,不能就这样糟蹋了,20块钱,分文不能少!队指导员语气硬梆梆的。
会场上,没有人搭腔,劣质的卷烟味在室内缓缓流淌......
徐才良提出许多种分配方案,但都没有形成一致意见。
会议开到下半夜,大家都困了,一人打哈欠,其他人也跟着打哈欠。
于是有人喊:干脆,把它劈了算了,一户分一块,也比便宜哪一户强!
不少人随后附和着:中,中,劈了!
只有徐才良把头埋在胸脯前,一言不发。
这时,喊叫的人更多了。
队指导员催促道:才良,劈吧!
有人送来砍刀,徐才良迟疑了一会,突然举起砍刀,手起刀落,枣红色的水摇车不一会成为二十三块木板。
徐才良空着手,第一个走出会场,沉沉夜色中,亮晶晶的双眸滚出几滴咸咸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