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闪小说阅读网所发布闪小说作品及理论赏评作品皆为原创,如欲转载,请事先联系原作者。

春浓情浓寄文苑——旅菲闽籍作家王勇、林素玲伉俪专栏写作研讨会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菲律宾《联合日报》、福建《星光》文学季刊   发布者:shxshydWG
热度2165票  浏览5924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4年4月24日 17:52

  

          编者按语:
  由福建省作家协会、晋江市人民政府相关单位晋江市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局、晋江市文联、晋江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晋江市文化馆等联合主办的《旅菲闽籍作家王勇、林素玲伉俪专栏写作研讨会》,于二零一四年二月十四日下午在晋江市爱乐酒店举行。省内外著名作家、诗人、编辑家、媒体记者出席。研讨会,旨在贯彻晋江文化人才“回归工程”,营造晋江尊重人才的浓厚氛围,扩大对外文化交流,渲染晋江城市的文化氛围。
  这是继《王勇诗歌研讨会》、“《王勇小诗选》出版座谈会”之后,福建省作家协会与相关单位第三次为菲华知名人文作家王勇先生举办专题研讨会,意义非凡!
  “天涯社区?短文故乡”去年亦举办王勇诗歌网络研讨会,产生良好反响。
  
  春浓情浓寄文苑
  ——旅菲闽籍作家王勇、林素玲伉俪专栏写作研讨会
  暨晋江市2014年新春文学恳谈会记录
  
  吴谨程:
  按照会议的议程,本次会议由我和蔡芳本老师共同主持。首先,我介绍一下蔡芳本老师。他是我大学时候的老师,所以今天下午他是主角,我是配角。今天下午议程先进行王勇、林素玲伉俪专栏写作研讨会,然后进行晋江文学恳谈会。会议开始前,有请蔡芳本老师介绍出席会议的各位嘉宾。
  
  蔡芳本:
  今天参会嘉宾来自各地,有来自北京的、省里的、市里的各位老师和作者。有些是我们晋江的老熟人,有些是第一次到晋江来,有些作家大家已经认识了,有些还不认识。接下来,请我介绍到的嘉宾站起来示意,大家可以鼓掌,也可以不鼓掌,最后再一起热烈鼓掌。
  首先,我要介绍的是张陵。张陵是作家出版社的总编辑、太湖文化论坛常务理事、文学评论家,以前还是《文艺报》的副总编辑。
  另外我要介绍张平,他是著名小说家,今天没到场,但我要说明的是,他也参加了我们此次中国作家书画家看晋江的笔会。他是全国人大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有读过小说的人都知道,他是著名的小说家,写了很多很有分量的作品。
  再来介绍孙德全老师,他是我们中国作家协会创作联络部主任、散文家。
  接着介绍徐坤老师,她是《人民文学》副主编、著名作家。
  林莽先生,现在是《诗探索》的主编,也是作家、书画家。他以前在《诗刊》,是《诗刊》下半月刊的主编。
  徐忠志,年轻的帅哥,他是《文艺报》的编委、总编室主任,中国散文学会理事。
  还有杨少衡,是我们福建省文联副主席、巡视员,福建省作家协会主席,是福建小说的领军人物。
  陈毅达老师,也是帅哥。他是福建省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也是一位小说家。
  还有一位我们本地非常有名气的洪辉煌,他就很难介绍了,洪辉煌书记、主任、部长、研究员,我现在碰到他都不知道该怎么称呼,我都叫洪部长,还有一种更亲切的叫法“洪头”。
  接下来介绍刘以籁先生,他是民盟福建省委原专职副主委、巡视员、民盟中央专家组成员。
  另外一位大家都很熟悉,不介绍也可以,福建省作家协会张冬青秘书长。
  还有曾章团先生,他是年轻的老报人,《福建文学》杂志社社长。
  宋瑜,《台港文学选刊》杂志社主编、诗人。我读着他的诗长大。
  还有一位摄影家,范晋阳先生,他是福建省艺术馆副馆长、研究员。
  还有我们《福建文学》杂志社执行主编、副编审郭志杰,也是诗人、评论家。
  还有贾秀莉女士,《福建文学》杂志社主编助理、副编审。
  还有一位女散文家,《福建文学》编辑林芝女士,她是办公室主任。
  接下来,介绍本地作家。吴松茂,掌管诗词学会,原来还是晋江市副市长,所以他是个有文化的副市长,领导了很多全国性大型活动。
  黄良,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局局长,小说家、散文家、诗人。
  陈多多,文联主席。他很谦虚,从来都是退到后面。
  黄尤敏先生,晋江方志办主任。我要说个很好的现象,晋江方志办和文学勾搭一起,很多事情都合作,这个现象非常好。因为很多文学需要实在的素材,方志也需要文学化才不会太干燥,我们一位作家许谋清就很会走这条路。
  接下来介绍林莉莉,方志办副主任;郑丽玲,文化馆馆长。
  介绍完毕,等下我们再补充介绍。请大家热烈鼓掌,欢迎大家的到来!
  
  吴谨程:
  蔡芳本老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介绍来宾,现场气氛非常的活跃,今天的研讨会和恳谈会就需要这样的气氛。其实还有很多来宾没有介绍,这就是我们晋江本地的很多作者,特别是曾阅老师。接下来,我们进行闽籍作家王勇、林素玲伉俪专栏写作研讨会。今天既是元宵节又是情人节,在这个特殊日子举行他们两人的研讨,寓意很特别。
  首先有请晋江市方志办主任黄尤敏先生宣读中国驻菲律宾大使馆等单位的贺信。有请!
  
  黄尤敏:
  我宣读几份贺信。
  贺信一,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菲律宾共和国大使馆临时代办孙向阳贺信:
  值此中国福建省作家协会和晋江市人民政府相关部门定于2014年2月14日联合主办旅菲闽籍作家王勇、林素玲伉俪专栏文学研讨会之际,谨致热烈祝贺!
  王勇、林素玲伉俪倾心人文艺术事业,创作力旺盛,著述颇丰;并长期致力于推动海内外文学艺术、菲中经贸、慈善等方面的友好交流,为促进菲华与中国海峡两岸及东南亚诸国的文化与慈善合作发挥重要作用。研讨会的举办,是对其文学成就及慈善工作的最佳肯定。
  预祝研讨会圆满成功。
  (以下还有中国闪小说学会、《当代闪小说》杂志社、山东外国语职业学院贺信、厦门市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会、厦门大学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中心等单位贺信,略。)
  
  吴谨程:
  谢谢黄主任。在此请允许我代表晋江市作者祝王勇、林素玲伉俪专栏文学研讨会圆满成功。
  接下来,请王勇先生致辞,大家欢迎!
  
  王勇:
  各位领导、文学界的前辈、文艺界的同仁,大家下午好!首先,向主办单位和各位表示衷心感谢。今天是元宵节和情人节,大家聚在一起,和文学做个约会。
  我开始文学创作是在1981年,大概有三十三年了。
  在海外从事文学创作的环境比较特殊,非常艰辛,因为海外没有政府的支持,不像我们国内的文学界,有正规的作家协会,有政府的扶持。因为在海外主要是商业社会,尤其在东南亚完全是个商业社会,文学处在社会的边缘。但是很难得的是,在海外尤其东南亚华人里,很多是晋江籍的闽籍的,这些海外华人作家,以中华文化作为纽带,中华文化是他们血液里的根。每隔十年,东南亚的华文文学界就在谈什么时候会断层,三十年前至今一直在谈论这个问题,可是至今仍没有断层。
  我们主要是业余创作,因为在海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业和工作,文学创作主要是兴趣,有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在假日里聚在一起探讨交流。
  素玲是从1985年开始业余创作的。
  菲华文学的创作形式,到了1990年代末变成报纸的专栏非常兴盛。因为专栏是附和在言论版里面,不像副刊是独立的;专栏和社会新闻及评论放一起,是模仿西方媒体的形式,所以很多菲华纯文学的创作者都去写专栏。在这过程中出现一个问题,有此专栏变成新闻的重复、时事的简评,当把这些专栏编辑成书的时候就会造成时效性过期。因此,我们就一直在想,怎样在专栏里面保持文学性,写属于有文学元素的专栏作品,将来如果出版,让十年二十年的后人看了,不会有过时的味道。
  在菲律宾的华文报专栏一般是七百字左右,我以前专栏是一星期写七篇,现在一星期写三篇。写专栏的好处在于,把自己看到的事件通过写一遍可以记住,对时事的想法如果没有写下来,看一遍就容易忘,所以通过专栏写作可以加强自己的记忆,从而对时事新闻进行深化和消化。
  能够一直坚持创作我觉得是很幸福的事情,今天能够来到家乡是我好几年的愿望。我一直和文友讲,中华文学不仅要走出去,还要回原乡,因为这样才能促进文化的交流,突显文化的力量。家乡政府和各主办单位能够为我们搭建桥梁,我觉得非常荣幸,谢谢大家!
  
  吴谨程:
  谢谢王勇先生。正是有像王勇先生、林素玲女士坚守文化土地的作家,才能使中华文化不断在海外弘扬。下面,请允许我介绍两位作家。
  王勇,笔名:蕉椰、望星海、一侠、永星。祖籍晋江安海镇,1966年出生于江苏,1978年旅居菲律宾。爱好阅读、写作、艺术、思考、行走。现为菲律宾博览堂总编辑、菲律宾华文作家协会秘书长,是中国侨联海外委员、福建省海外交流协会理事,并担任菲华商联总会外交聘任委员、菲华各界联合会顾问、菲律宾宋庆龄基金会秘书长、菲律宾晋江同乡总会顾问等社团职务。每年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中国内地和东南亚,三分之二的时间在菲律宾,坚持文学创作、文化出版和慈善公益事业。为最早与中国内地交流的菲华文艺家之一,2005年起先后促成相关侨领资助设立福建省优秀文学作品奖暨陈明玉文学奖、“逢时杯”海内外散文奖等文学奖项,以及多项中国与菲律宾学者、作家互访活动。已编纂各类书刊百多部,出版个人专栏文集《开心自在》、《冷眼热心肠》、《御风飞翔》、《觉海微智》和现代诗集《王勇诗选》、《王勇小诗选》、《王勇闪少诗》等七部。此前,福建省作家协会、《福建文学》杂志社、福建省文学院、《福建日报》理论文艺部与泉州市、晋江市的相关部门曾举办过王勇诗歌研讨会和《王勇小诗选》出版座谈会等活动。
  林素玲,常用笔名:林铃、陆子麟、林得诗、路尔特斯、喜琮。1966年出生,菲律滨土生土长华人,祖籍福建厦门曾厝垵,硕士学历。业余写作、画画。热心文化、教育、慈善、社教活动。现任菲律滨佛光会马尼拉第二分会督导,菲律滨佛光山万年寺“三好喜乐华语班”教务主任,菲律滨华文作家协会理事兼《菲华文学》季刊编委,菲律滨宋庆龄基金会理事。曾任国际佛光会菲律滨协会马尼拉第二分会会长、菲律滨人间佛教读书会第二任执行长。2002年至今,已出版小品文集《随缘自在》、《悦读人间》、《星荷缘》、《心灵窗口》、《心灵窗口2》、《无住生心》,以及微型小说、小诗、随笔合集《笑拈茉莉》,闪小说、随笔集《发现生命同心圆》等八部著作。
  接下来,我想请蔡芳本老师来开场。
  
  蔡芳本:
  两位的作品之前都有评论过,这次我想从两位最近的作品来评论。
  (略,发言全文见《星光》季刊(2014年第二期)、菲律滨《辛垦》副刊(2014年3月7日)刊发的《在无常中开拓宽广的世界——王勇、林素玲散文随笔读后》。)
  
  吴谨程:
  蔡芳本老师对王勇、林素玲伉俪专栏创作进行深入浅出的研究,并且分析综合了王勇先生的写作从生活入手,是个战斗者,而林素玲女士是从佛教信仰层面阐释佛学,作品充满女人味和佛学的自省。接下来,有请晋江市文联副主席、图书馆馆长郑君平先生发言。
  
  郑君平:
  我谈一谈对王勇先生的印象。
  (略,发言全文见《星光》季刊(2014年第二期)、《辛垦》副刊刊发的《是歌者,也是使者——王勇印象》。)
  
  吴谨程:
  谢谢郑君平馆长,他同时也是晋江文艺评论协会会长。他的评论充满诗歌语言。接下来有请《福建文学》杂志社执行主编郭志杰老师发言,掌声有请。
  
  郭志杰:
  首先祝贺王勇、林素玲伉俪专栏写作研讨会举办。这些时间我看了两位的文章很有感触,我也写专栏类的文章,但和两位不大一样,字数或多或少。我从两位文章的内涵上着手评论,不谈具体的。
  (略,发言全文见《星光》季刊(2014年第二期)、菲律滨《耕园》副刊(2014年3月11日)刊发的《让写作成为一种修行——读林素玲的佛理散文》。)
  
  吴谨程:
  谢谢郭志杰老师。接下来有请张冬青秘书长发言,大家欢迎。
  
  张冬青:
  前面几位老师非常精彩的发言,把要说的话都说了,尤其是蔡芳本老师。我由衷祝愿王勇和林素玲伉俪专栏写作研讨会召开。我十几年都在作协工作,要说点感谢的话。我记得2009年的时候,王勇帮我们组织了第一次访问,见证了菲律宾的菲华企业家的拼搏精神,见证了华文作家视野的开阔。我觉得像王勇、林素玲这样一对金牌伉俪,能够这么努力出了十几本书,每个人都在六七本以上,还做出版、慈善等,我觉得很不容易。他们俩是佛性互相映照,心中有爱,头顶有光的人,二十年前我就认识两位,这么多年过去两位几乎没有变化,一位像转世灵童,一位像玉面观音。
  我看了书中几篇序言,我觉得写得很好。两位的文章既有一致的地方,也有不同的。一致的是两位越来越有夫妻相,越来越有缘分。文章视野非常广阔,亲情、政治、文化、民俗生活等等,写得非常好。这种广阔不光从文章里面体现,还有从书中的题词,科学家、文学家等都有题词,说明夫妻俩结交面很广,这样才有很多素材。素玲女士平时都很低调内敛,没想到也可以写这么多东西,我觉得很不容易。文章短小精悍,但是叙述很到位。
  最重要的是,能够坚持文学创作,坚持为家乡事业出谋划策。比如王勇先生促成包括旅菲侨领陈祖昌先生以自己父亲的名义设立了陈明玉文学奖,连续好几年举办,可以说没有一个省的文学奖靠社会资金、海外资金连续举办,这个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插个题外话,其实作为小作协,我们要办大赛也是勉为其难,期望更多有识之士能够给予帮助支持。谢谢大家!
  
  吴谨程:
  谢谢秘书长。秘书长对两位作家进行深入浅出地分析,特别提出两位,一位像转世灵童,一位像玉面观音。此外,《福建日报》理论文艺部黄燕主任也准备了评论稿,黄燕老师没有到达现场,下面我宣读她的评论稿。
  (略,评论全文见《星光》季刊(2014年第二期)、《耕园》副刊(2014年3月11日)刊发的《透着温暖的智慧——读王勇、林素玲作品有感》。)
  以上为黄燕主任的评论,感谢黄主任。接下来,有请林素玲女士作答谢词。
  
  林素玲:
  尊敬的各位文坛前辈、各位文友、各位媒体朋友,尊敬的各位领导,大家下午好,大家吉祥!首先,我们要感谢福建省作家协会、晋江市政府、文体新局、文联、方志办、文化馆等机构联合举办这次的研讨会,这是对我们,也是对所有在海外倾心从事海外华文创作的同道们最大的认同与肯定、鼓励、支持。
  身为在菲律宾土生土长的华人,我从小受家庭熏陶,倾心中华文化,结婚后又在王勇的鼓励下从事专栏写作,参与海内外文学交流活动。写作让我开阔了眼界与心胸,增长了见识。在我们的业余创作历程中,来自福建故土的文学熏陶与文友的关爱,是我们坚守文学最真诚的力量。在此,真诚感谢刘志峰先生,一直以来牵线搭桥,充当福建与菲华文学交流的桥梁。通过他,我们与福建文学有了不解之缘,为福建文学走出去,为菲华文学的回原乡,出一点绵薄之力。感谢杨少衡先生、洪辉煌先生、蔡芳本先生、吴谨程先生、张冬青先生、郭志杰先生、黄燕女士、郑君平先生以及诸位专家、文友,各位的点评和指导让我们有这么美好的因缘学习。通过这次笔会的一系列活动,让我们有机会认识福建,拥抱晋江,万分感谢。最后,还是感谢所有关心文学,关爱我们的朋友们。感恩文学、感恩生命、感恩因缘、感恩朋友、感恩大家。今天是元宵节,是西方的情人节,如果是昨天,2014年的13号,就是一生一世,如果是今天2014年的14号,我们祝福大家一世又一世爱上文学,一世又一世幸福、快乐、健康、平安!谢谢大家!
  
  蔡芳本:
  也要谢谢林素玲女士,谢谢王勇先生,带给我们大家这么美好的时光,让我们所有晋江文友、福建文友聚在一起。两位的研讨会到此就告一段落,但是我们的话题还没结束,我们要接着他们的话题来探讨文学的问题。我想先请洪辉煌先生发言,因为洪辉煌对王勇先生、林素玲女士非常的熟悉,可以很自然过渡到我们接下来的话题。有请洪部长。
  
  洪辉煌:
  我读了两位的作品,两位在书里都谈到贾平凹,并引用他的一句话。他说,写专栏看似很自由,实际上带着紧箍咒,又好像接到法院的传票。这句话说得很有意思,写专栏看似很潇洒,实际上很多限制。首先,篇幅的限制。七八百左右的字数就要把问题说透,还要让读者接受,这个很不容易。另外,有时间限制。这要求作者文思泉涌,不然无法应付。两夫妇确实很令人肃然起敬。
  我读了几位作家对他们作品的评价,评价得很好。概括了专栏的特点,短小精悍。我很欣赏王勇写作的姿态。文中没有居高临下的说教姿态,而是和读者平起平坐,很平等的交流,这样很好地拉近和读者的距离。第二,我觉得两位作家学识渊博。没有渊博学识,是没法信手拈来完成专栏写作。第三,写作的方法。方法很重要,两位不是用简单的原因和结果来叙述事件,而是用发散性思维,让文章显得很广博。第四,文章很有可读性。语言通俗,让读者很轻松自在地完成阅读。所以两位的专栏具有新闻性、文学性、可读性,并结合当前的形势、思潮等,审题构思很巧妙,有文学性的专栏才能让文章有价值。以上这些观点几位评论家都提到了,我就不好意思再赘述。
  接下来我在第二个话题上多谈些,今年特地安排了文学恳谈会,为我们作家提供了交流心得的平台,也为晋江作家提供学习机会。会前刘志峰对我说,恳谈会是采纳你的建议而作出的安排,会上你应该作发言。我的确不能推却,现在我结合晋江情况,就繁荣文学创作这一话题谈点不成熟的看法,请教于在座各位行家。
  文学繁荣的标志是什么?很多人可能会回答:出精品、出人才。不错,文学的繁荣需要用实绩来证明。别林斯基说:“文学的本质和精神不是表现在它的全部作品中,而是仅仅表现在出类拔萃的作品中。”一部文学史,它的核心内容就是名家大师的创作活动和经典名著。但是我们由此就可以把繁荣文学的全部注意力盯在名家和精品的身上吗?
  文学的繁荣固然要追求结果,但更要注重过程。鲁迅先生说:删除枝叶的人绝对得不到果实。在我看来,文学的繁荣应该是这样的一幅图景:杂花生树、莺飞草长、瓜果飘香。就是有优美的文学生态,碧水蓝天,没有环境污染,耕者怡然自得,田园硕果累累。
  这样的温馨图景,晋江已经开始把它呈现在我们面前。
  作为晋江人,我赞赏家乡各方对文化发展、文学繁荣所作的努力。市政府真正重视:舍得投入,建立机制,鼓励创优。文化主管部门得力:营造环境,搭建平台,建设队伍。文学工作者用心:执着追求,互学相亲,各展所长。总之,大家都尽心尽职,紧密配合,形成合力。
  20世纪末,我在泉州主办的闽南文化论坛上的发言中提出一个观点:区域文学要形成规模树立风格在全国占有地位产生影响,应具备四个基本条件:一是有领军人物,有核心的代表作家;二是有一支创作力旺盛的队伍,形成作家群;三是有较为一致的审美意趣及相近的艺术风格,有成熟的创作理论;第四,最后还必须要拿出好作品办出好刊物。对照这四条,晋江总体上是可以得到较高分数的。晋江目前有全国作协会员九人,省作协会员六十五人,全市文学创作队伍门类齐全,人多势众,一批领军人物脱颖而出。小说方面有许谋清、杜成维、郑君平、李相华,诗歌方面有曾阅、刘志峰、吴谨程、安安、颜长江、叶海山、张励志,散文方面有叶荣宗、洪伟辟、黄良(创作重心从小说转向散文)、高俊仁、粘良图等。每年出版的诗文集数以十计。一批作品发表于省级以上刊物。在省、市文学评奖中也屡屡榜上有名。“晋江文学现象”、“晋江诗群”成为地方文学评论中的热门话题。文学采风、笔会、讲座、研讨会等活动开展活跃。我们的杂志《星光》也不简单,这本杂志致力培养文学人才,是晋江城市的一张名片。我总结过这本刊物的特点,一是“韧”,这么久坚持着很不容易;二是“杂”,内容很多,除小说、诗歌、散文外,还有摄影、书法等;三是“土”,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此外,《晋江经济报》在培养文学新苗上也是用心良苦。报纸经营很不容易,一方面要靠广告谋生,很辛苦,但还坚持办各种小记者培训、征文比赛等等,很不容易。经济报已经成为文学成长的沃土。从这几个方面看,我很赞赏家乡各方面对文学的建设。
  当然,我们也要清醒看到,与经济发展相比较,目前,晋江文学的实力还不强,影响力也不大,缺乏一种廓大恢宏的气象。从长远来看,要在继续做好普及工作的同时着力于抓提高,具体来说有以下几项工作,仅供参考。
  一是鼓励晋江作者勇于班门弄斧,积极向省级以上报刊投稿。现在晋江作者大都挤在《星光》。可以采取一些奖励方式,比如在《福建文学》上发表文章,《福建文学》给1000元,我们也给1000元,虽然钱不是很多,但是一种鼓励。这样有利于冒出一些有分量的作品。
  二是进一步提升《星光》办刊质量,彰显区域特色,推动乡土题材发展。闽南文化很有自己的特色和深度,要进一步挖掘这里的创作元素。我最近读了许谋清小说,觉得二十几年前他的小说达到这个高度,很了不起。我和许谋清说,你的小说创作整个行情有点高开低走。他刚出道文坛很重视,马上召开小说研讨会,几个给他写文学评论的都是大名鼎鼎的评论家,现任的省委宣传部李书磊部长都写过两篇评论,高度评价了他。我看了他的小说,确实很有深度。还有不少作家,都写出了很好的乡土题材。所以我们乡土题材有很多可写的,我认为《星光》应该来推动这类特色。
  三是加强文学评论的短板。多举办有代表性作品的研讨,刚才芳本说夫妻档的很少,我认为很多,所以可以继续组织这类活动,很有意思,到底是爱情带动文学,还是文学提升爱情,这个也是个话题。其实,很多人通过看、读别人的小说然后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小说,如果能够掌握些理论,更深入把握作品脉络,这样就能更好地提升小说。还有《晋江文评》,如果能够过渡到定期,多一些有切实文学批评的文章,有真知灼见的文章会更好。(蔡芳本插话:现在许谋清开了一个小说沙龙,专门批评,不说好话。)这个我有看过。但是有一个毛病,众说纷纭,说得很散,没有一个总结、归纳,没有交锋,看起来很自由,但是没有交集无法升级。
  我继续谈上面的第四点,四是要尽快成立蔡其矫诗歌研究会。晋江出了这个大诗人,但是你们好像太挥霍了。我们对他太不重视了,他应该在中国诗歌史上留下不止一笔,而是一章。他创作时间长,活了九十多岁,创作几十年没有间断,连“文革”都没有间断,这个很了不起。他很有个性,很多诗歌唱自由歌唱爱情。最可贵的是,他的思想一直是与时俱进的,没有别人那样的老观点,而且他有很多忘年交,这更说明他的思想一直是新的,这个很不简单。我记得那次研讨会王炳根提了很好的观点,他说蔡其矫有三个家,北京一个家,福州一个家,紫帽山一个家,他像候鸟一样在三点之间。我觉得最理想的方式就是把他旧居整理起来,这还可以打造出一个旅游景点。要研究要先整理他的诗作,这是基础性工作,包括他很多没发表的著作,还有很多关于闽南乡土的诗作,这个要引起重视。
  五是建立晋江文献机制。没有机制,工作就缺乏延续性。
  六是建立文学馆、诗歌馆。原先听说你们要建立,也还没建立起来。(蔡芳本插话:诗歌馆吴谨程家里有一个。)那个我看过了,还不够,太小了。
  另外,我建议编写晋江文学史。我在上个世纪末主编过一套书《泉州五十年文学作品选》。资料收集太困难了,建国初几年几乎是空白的,那个时候媒体少,很多资料都不全。后来我看了晋江几本作品选,我当时如果看到这些,我也一定要收集进来。我觉得要趁老作家们都还在的时候,这些资料都要收集,树立我们文学发展的脉络,追寻我们的传统,推动我们文学创作新的繁荣。
  
  蔡芳本:
  感谢洪辉煌先生热情洋溢的讲话,内容很丰富。我觉得,洪辉煌先生既有作为官员的严谨又有作为作家的豪放,还有评论家的犀利。
  他的谈话我总结了两点:一是我们文学的发展需要晋江政府与部门的两大合力,这个合力就体现在我们这个研讨会上。泉州所有的县市区没有一个区域像晋江这样各个协会积极参与发展文化事业,只有晋江才有这样的合力。我对泉州地区是比较了解的,所以晋江这点是非常好的。第二,我们晋江作者非常团结,不会互相拆台,而是相互支持鼓励,这点是我们全市应该学习的优秀品质。
  洪辉煌先生刚才还提到了文学事业需要提高,只有提高了才能产生厚重的有影响的文学作品。我们作者除了在本家刊物上发表了,还应该积极杀出去,让全国知名刊物都能看到我们晋江作家的作品。
  我们今天很荣幸请来了全国优秀作家,他们都掌管全国知名刊物,我们不能浪费这次机会,一定要揪住他们,让他们给我们传经授宝。很多知名杂志我们投都不敢投。我现在只订购《人民文学》,不是主编在这边我说这话,是真的只订了这本。我参加了《人民文学》一个关于亲情、友情、爱情主题的征文,结果得了优秀奖,自我感觉良好,但很遗憾的是我没有收到证书。哈哈,这个是题外话。所以,我们很多作者都很困惑,这么大的杂志到底要不要投,投了全部石沉大海怎么办?
  接下来,有请专家给我们答疑解惑。首先有请《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徐坤老师。
  
  徐坤:
  谢谢蔡老师,我回去一定给您把证书寄到。这是我们工作的疏忽,可能工作太繁杂,漏寄了,或者寄了没收到。
  刚才听了洪老师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不愧是既有官员的严谨又有文学家的气质,对咱们晋江乃至整个泉州的文学状况都特别熟悉,讲得是高屋建瓴。您这番话不光是对晋江文坛有针对性的指导作用,对咱们全省的文学事业,乃至中国作协也一样有指导作用。下次开会时我会把您的建议带过去,真的特别有意义,包括经费、场馆建设等等,都是应该着手建设的事。
  从开会到现在两个多小时,我越坐越觉得感动,在正月十五大家坐一起开一个文学会,大家哆里哆嗦得开着还能兴致盎然,这在我毕生经历中还是第一次。我想,在此时此刻的全国文坛,能在大过节的坐下来如此严肃讨论问题的,只此我们晋江一家。所以就这点,蔡老师,这个文学会应该要载入晋江文学史。尤其这个会是两个会一起的,借助王勇、林素玲伉俪的喜气和福气。我一看林夫人穿了一身红,应该是本命年,算命先生说了,今年是金马年,是一个特别好的年份,再加上正月十五,在这样一个双节里开这个研讨会,今年一定会马到成功、马年大发的,让我们晋江的文友们都借了两位的喜气和福气,要感谢他们!
  接下来我介绍一下《人民文学》的基本情况。其实不用太多介绍,但凡是热爱文学的文友,对全国重要的文学杂志都会比较了解,尤其是四十岁往上的人。《人民文学》是和新中国同龄的刊物,今年是杂志的六十五周年。
  我们杂志的特点之一,发名家的作品。用俗话说,就是要撑门面。如果一个最权威的刊物,没有一些权威稿子来支撑的话,是没有办法起表率和楷模作用的。
  这些年来,我们不断发表了一些大家作品,最新的一位大家就是我们眼前的这位杨少衡先生。每年都有他的稿子,但关键是要他稿子的人太多了,我们抢不上。去年杨老师那篇稿子是《我不认识你》,出了以后反响特别好。我们作协李冰书记,刊物一出来之后,见到我们主编后,就对我们主编夸杨老师,从一楼夸到九楼意犹未尽。主编把这个情况传达给我们后,我们也特受鼓舞,我们以后择稿标准就按杨老师的来。以后大家要投稿,先拿杨老师的作品读一读,就知道自己差距在哪,这是说实话,不要说别人,就是我的稿子不合适也退回了。其实每个人不是一直都处在巅峰状态,我们要时时对照经典找差距。
  现在市面上写官商小说那么多,写着写着都重复了,包二奶的、养小蜜的、贪污腐败的,都着重渲染那个过程,最后结果不了了之,没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在里面。而杨老师写人性,整个官场是个背景,高潮迭起的故事情节会让人手不释卷,让读者一直想知道人物命运。同时,很贴近现实,观照当下生活。
  大家都知道,一线作家大都是乡土作家,体现中国的架构。从张艺谋电影到莫言小说,都是表现生活层面,表现乡土的。当下中国,从乡土中国迈向现代化中国中,价值观的转变、人性的纠结等等,这些内容没人写。咱们晋江发展这么快,在这个过程中,当地的朋友你们会体会到很多变化、很多阵痛,要把这些东西挖掘出来,从而更深入表现人性,这个是我们文学要表现的东西。所以大家一定要对比找差距,写人性写人心,抓住这点再落笔就会知道该怎么写。
  当然,除了大家作品,我们也对四十五岁以下年轻作家提供很多平台,设了《人民文学》新人奖等。因为如果和大家一起评,年轻人很吃亏。同时也设置新人专栏,鼓励年轻作家。我们的任务就是抓精品抓导向。希望各位文友把最优秀的作品拿给我们,我可以把邮箱给大家,只要稿子过来了,我们都会认真看,能够留用的还会提出修改意见。特别欢迎关注现实、关注当下社会城市发展变化的力作。
  
  蔡芳本:
  有徐坤老师这句话我们就放心了。写诗歌如果没把握我们就找《诗探索》永久性编辑,有请林莽老师。
  
  林莽:
  知道晋江是因为尊敬的蔡其矫先生。我来晋江很多次了,和很多晋江的文友都很熟,今天很高兴能参加这个研讨会。
  刚才几位朋友的谈话给我很多启发。我觉得王勇先生和林素玲女士的创作都非常好,和晋江的朋友相处得很好。两位都是用忠实于自己生命的感知来写作。王勇先生说,用诗来超越世俗的人生境界。我觉得这句话说得非常好。我觉得诗作为一种艺术确实具有这个功能,能够让人的精神上升到另一个世界。包括画家、作曲家、歌唱家等等,他们都能发现精神世界,把我们在世俗中无法解决的问题到精神世界中去找寻答案。艺术应该是有两个方向,一个是记录,记录我们的情感、经历等;另一个是求索作用,不断提升精神境界,不管哪种方式,都能创作出好作品。
  来到晋江后,我拿到了《星光》,翻看了三个多小时。我把诗歌重点介绍下。现在的作品和十年前的相比,晋江的诗歌水平成熟了,提高了很多,比过去从容了,这点是很难得的。中国新诗将近一百年历史了,这一百年的发展经历了很多阶段,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到后来四十年代的低潮,五十年代的特殊时期,再到“文革”时期,到80年代的另一个高潮,然后到了新世纪后,中国诗歌找到了另一种方向,以多元来呈现。我个人觉得,中国诗歌还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在很多场合都谈过了,在此就不多说了,问题是明摆着的。但是,作为作者,怎样要求自己,这点很重要。我觉得,作为诗歌作者,除了简单的创作,更应该有所追求。现在读起来都是不错的作品。前一段时间,我参加了一个大奖的评选,我和主编说了,您设了一个大奖,我反复看了很多遍,始终下不定决心把这个大奖给谁。原因就是,没有作品让人一看就觉得写得真好,很多作品都感觉一般。后来我和主编通电话,觉得这个奖评得很费劲,觉得找不到作品能够吻合这个奖。我们诗歌刊物很多,但要出好诗歌关键就在一个情感,情感够不够深沉;另一个是探索,能不能探索到一个更深的层面。写作,不是为名为利,而是要把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表达出来。所以晋江作者我觉得还需要在高度上有所突破,这样才能在全国范围内站得住脚。这就是我对晋江作者的期待。
  另外,蔡先生让我谈《诗探索》。我是十年前从《诗刊》退休了,《诗刊》下面有个刊物是我创办的,一直我在管,主要面向青年诗人的,我们福建诗人很多在这上面发表了作品,我们还专门设立奖项表彰了福建诗人。但是由于吴思敬老师的委托,我接下来要办好《诗探索》。吴思敬老师是新诗评论家,目前他仍然对我们进行安排和指导。现在《诗探索》由三家机构联合办,一是北京大学诗歌研究院,二是首都师范大学诗歌研究中心,三是当代文学研究会。《诗探索》没有具体的拨款单位,从吴思敬老师开始所有工作人员是没有工资的,完全是奉献的。吴思敬老师三十年前是靠业余时间来做的,所以我们也继承了这个传统。我接手后,对《诗探索》稍微变了一些方向,组织了一个《诗探索》的诗歌会所。我的想法就是,让全国真正热爱诗歌的人加入进来,一部分是研究者,一部分是写作者。目前我们会有一千多人,刊物发行保持在三千份左右,还赠书给一百位诗人、一百位评论家、一百所大学图书馆、六十家刊物,让《诗探索》覆盖面尽量覆盖到所有热爱诗歌的人。我们福建也有很多诗人订阅我们杂志,都在看我们刊物。这些年这个刊物在大家支持下,办得还算过得去。每年我们要花费的几十万块钱都靠大家资助。这个刊物主要是研究性的,所以也希望大家都能够加入,共同为诗歌的发展努力。
  
  蔡芳本:
  谢谢林莽老师,他的讲话让我们都很感动,他们为了诗歌作出无私的奉献,很值得我们学习。林老师还为晋江诗人提出建议,我想想也觉得是,我们诗歌虽然写得不错,但是还没办法突出重围,晋江的诗人们包括我在内要引起警惕。
  我们还有省里头的几位杂志主编也要发言。下面有请《台港文学选刊》的主编宋瑜老师。他也是诗人,在我们福建比较有名气。
  
  宋瑜:
  谢谢蔡老师,很高兴能来参加这个会议。
  《台港文学选刊》1984年创办,到现在有三十年历史了,我们办这个刊物很艰辛。我1997年到中国作协,在那个时候我听说《人民文学》断奶了,我当时就问,“断奶”是什么意思?别人告诉我说,办刊经费没有了。如果是这个概念,我们选刊从诞生之日开始我们就没奶,更别说断奶,就这样一直办下来。
  我们曾经坚持纯文学方向,但也受到批评,东南亚一些作家觉得我们视野太狭窄,所以这些年也将办刊视野拓展。由于办刊艰难,再加上网络的兴起,使纸质媒体步履维艰。所以我们现在终于找到一家企业,他们具有远见卓识,希望能够在文化上结合他们的印刷行业来开拓我们的事业,这样才能形成立体的发展模式,我们当场就谈成合作关系,现在我们刊物生存状态得到缓解,打开了一个新局面。我们文联内部很多同仁都不太理解,他们觉得我们现在是高枕无忧了。其实不是这样的,我们和合作商还处在磨合阶段,他们要面对市场,会对我们编辑方面提出很多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原先是坚持纯文学方向,现在只能在尽量坚持纯文学的原则下应对市场的变化。其实有很多作家,包括很严肃的作家,他们在写作经典纯文学的同时,也会关怀社会现实,关注人心,我们也不能忽视这些作品。在理论上,我们觉得文学是一种生态,尤其现在是个多元化时代,读者层面也是分层次,并非都阅读纯文学。作为期刊,并不能满足所有读者,只能满足其中一部分读者,如果能够做到满足一部分读者,也就是办刊的成功,就像《读者》这个刊物。所以我们现在有些转向,在文化方面抚慰读者,为这个社会做些文化建设。像王勇先生和林素玲女士两位的稿件就很适合我们刊物,现在我在此向两位郑重约稿,请两位投这个刊物所好,给我们赐稿。由于晋江作家不属于港台作家或者是华文作家这个身份,我们就没办法容纳大家,但是作为一个写作人角度,不管编辑如何、刊物如何,我可以和大家交换意见。
  我到晋江几次,我是晋江的亲戚,我弟媳妇她是安海人,现在是中国艺术研究院一位搞研究的,她的课题是南音,再加上我弟弟经常到晋江来,我对晋江是有感情的。
  我觉得有一种写作,不那么纯文学,但也是一种宝贵的写作。像王勇先生的专栏就结合他的生存和精神的追求来写作的。菲律宾还有很多作家也和王勇先生一样,并不把写作作为生存的敲门砖,而是一种精神需要。专栏的这种写作在海外是屡见不鲜的。王勇先生的文化视野很开阔,接触面很广,而且他和台湾的文学界也有交往,所以对国际的现象一语中的。但是专栏文章由于每周要交稿,所以很难做到篇篇经典,所以我有提出一点个人建议,能不能回过头,再把原先的文章进一步加工写得更好。不过我刚才只是稍稍翻看了一下,没有细看,不好意思。因为作为作家,我们对文学都是不断追求的。
  林素玲女士的文章我是一点都没读过,我就随便谈几句。您对佛教有终极关怀,这点非常好,同时,这些年许多人都在考虑终极关怀的课题,但就此我要提出一个警醒,这也是对我自己的警醒,我们不要落入陈旧的套路中去,简单地为某种意识形态书写,最好是能做到很好的转化。小说家北村是我的朋友,他信仰基督教,他的写作会去阐释基督教教义,结果他落入模式,人物结果不是死就是获得拯救。后来我和他讨论这个问题,他自己也意识到这点,但他讲故事讲得非常好。
  另外,我以今天早上的见闻作为结束语。今天上午,我在看五店市的掌中木偶时非常感动,表演者和他手上的木偶真的是心气相通的,这对我们从事文学创作的人很有启发。我们不仅是要看到幕布上的木偶,还要看到幕布下的表演者,这样才能更好地观察事物。
  
  蔡芳本:
  宋瑜老师不仅提到自己刊物情况,也顺带谈到王勇先生和林素玲女士的专栏,让我们又回顾了专栏的探讨。
  接下来,我们还要请《福建文学》郭志杰老师介绍一下。这个是我们权威刊物,不说也不行。
  
  郭志杰:
  我们社长刚刚有事情先离开会场,我简单说几句。
  我过几年就要退休了,但是《福建文学》比我还老。《福建文学》是跟着国家一起发展的,新中国成立初开始,除了“文革”时期,一直都没中断过,所以《福建文学》也见证新中国的成长。不仅如此,许多福建作家也和《福建文学》一起成长。《福建文学》在发展过程中,留下许多历史的记忆,影响了全国。《福建文学》和其他刊物一样,发展过程中也遇到过许多艰难,但是我们这几年来得到政府的支持,今年文联也很支持我们刊物,增大了刊物的篇幅而且在版式上也有变化。
  《福建文学》的成长不仅见证福建作家的成长,也见证晋江文学的发展。我们陆续介绍了许多晋江作者的作品,包括诗歌、小说、散文。我们和晋江文联也是密切联系,也得到晋江文联的支持,我们感到非常高兴。我们文学在发展,也希望晋江文学在这个环境下开拓新局面,在《福建文学》上留下更大印记。
  
  蔡芳本:
  《福建文学》是我们自己的刊物,如果说上国刊难,那么上《福建文学》应该会相对容易,所以大家一定要积极上《福建文学》,毕竟这是代表我们本省的最高水平。现在《福建文学》也进行很大整改,面貌焕然一新,大家留心一下。
  非常感谢各位中国作家协会的大牌作家,感谢福建作家协会的大牌作家,来到我们座谈会现场。这个现场让我们感到浓浓的春意、文学的热情、澎湃的文学热潮,相信我们晋江文学能够永远蓬勃发展!
  
  (本文由阮孟婕根据录音记录整理,略有删节)
  
  原载菲律宾《联合日报》和福建〈星光〉文学季刊

  

TAG: 爱乐酒店 福建省 晋江市 体育新闻 天涯社区
顶:187 踩:208
阅读感觉评分:
当前平均分:84.03 (974次打分)
【已经有796人表态】
123票
经典
117票
精品
114票
佳作
110票
101票
还好
111票
一般
120票
很一般
阅读上一篇 阅读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站长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