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王立红闪小说研讨会】王立红老师《响鞭】一文浅赏/王宝亮
王立红老师《响鞭》一文浅析
文/王宝亮
王立红老师的《响鞭》一文之所以让读者读着有劲、动心、和唤起共鸣,笔者认为此文主要是有了如下几点:
一、这是一个以抗战时期的东北抗联战士们的生活为背景写出的故事。一提起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那段历史,中国人就会对日本帝国主义恨之入骨,所以,这故事一开始就很容易地把读者带入故事里去的。况且,此故事又是以赶车人赶得急,三匹枣红马奋蹄狂奔,又跑得急的卷起滚滚烟尘的马蹄声疾的生动、形象的开头开始的,所以,一上来就把读者的眼球抓住了。
二、“草籽”在东北是那些粮食里的草的籽种。这儿暗示出了在人民群众中连小孩,即一个十五岁的小女孩子都那么勇敢、有智慧,试想侵略中国的日本帝国主义岂有不败之理?
三、人物有个性。在东北有三大怪:窗户纸贴在外,养个孩子吊起来,大姑娘叼个大烟袋。在解放前的中国的关内,姑娘们大多数的还裹着小脚,就是还缠着足,甚至有的姑娘依然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进。唯有在东北,姑娘们才有这股子的蛮劲的,因为,她们从小就在那个树林遍野,野兽几乎举目即见的环境里生活惯了的。也就是说唯有东北才会有“草籽”这样的人物的。
四、人物栩栩如生。王立红老师笔下人物的说、做,都非常生动、鲜活。比如“我去!”草籽自告奋勇。还有“俺爹是赶大车的,俺从小就跟着爹,几匹马的大车,都不在话下!”、
人物的举动就更生动了,比如“草籽气呼呼地拿来马鞭,一抽,一抡,随后手腕一抖,甩出个漂亮的鞭花。啪!响声清脆。”还有,“草籽把辫子盘起来,戴上帽子,嗖地跳上车。车上装了十几捆稻草,还有几袋儿土豆。驾!驾!驾!鞭花爆响。四十里地,草籽一路疾驰。”
王立红老师用她那犀利的笔把个一个十五岁的小女孩“草籽”写得鲜活鲜活的摆在了读者的面前。大有让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读着此文就如同又回到了抗战时的那个年代里去了,仿佛又看到了在冰雪的大道上的那奔驰的马车,仿佛又听到了在那冰雪铺地的大道上,马车轱辘压得那冰雪咯吱咯吱的响声了!
由于笔者能力有限,水平不高,点滴之见未必正确,如有不当之处,请老师们多多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