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两拨千斤-读程思良《微笑实验》
小说与故事之间有一个区别:表现形式上的区别。故事的表现形式是故事的,而小说的表现形式则不一定是故事的,故事这一形式只是小说的工具之一,当它被小说家拿来表达自己思想的时候,它就成了小说。而小说家们所使用的工具并不仅仅是故事,他们有时候也使用些别的,比如:剧本体、诗歌体、散文体、书信体、简历表体、帐单体、判决书体等等,总之,只要能达到他们表达思想的最佳效果的,不论什么形式,他们都能用。尤其是闪小说这类精短小说,由于字数上的限制,在形式上就更着力于追求出奇出新。比如,程思良先生的《微笑实验》,便只使用了简单的列举法。
我们知道,小说,是通过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描写环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的一种文学体裁。那么,像《微笑实验》这样的非故事表达形式,它能塑造出人物,叙述出故事来吗?作者又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思想的?我们不妨一起来一探究竟。
“我”想去验证微笑是不是真如书上所说的,是“最好的名片”,通过对几个年龄段的陌生人的实验,遭遇了以下几种情景:
第一个人是位中年男子,见到了“我”的微笑以后也回给“我”一个微笑,可那并非发自他内心,而是出于习惯性的机械反应,当他发现对方是个陌生人时,他的微笑“瞬间僵在脸上”。
第二个人是位老大娘,“我”朝他微笑,她则老于世故地上下打量着“我”。
第三个人是位时髦的女郎,“我”朝他微笑,得到的是一句“流氓!”。
第四个人是位染着黄头发的男青年,“我”朝他微笑,差点挨了他的拳头。
第五个人是位小男孩,“我”的微笑把他给吓跑了。
文中“我”之所见,似乎可以在现实生活中隐约地见到它的原型,是的,作者就是将分散于生活中的一些点滴汇集,经过艺术加工以后将之列举了出来
“我”遇到的第六个人是一个盲人,盲人看不到“我”的微笑,他反而微笑了。那么,也就是说,人们戒备的是微笑,而不是陌生人。可见微笑在人们眼里,已经不是真诚的象征,而成了某种可怕的东西。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分明是真诚的一个微笑,为什么变质了呢?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哪里去了呢?
其实人人都喜欢真诚,大家毫无戒心地交流,比起将自己整天戒备起来无疑是更累的,但他们不敢放开自己的胸怀,因为太多的经验教训告诉他们,真诚换来的,大多数是伤害!功利与金钱,已然使得人性中的许多重要的东西严重地缺失,我们平常在书中所读到的那些东西,已经与现实格格不入,在现实世界里它们只能成为一种虚幻的理想。人们不得不把真诚深藏起来,小心翼翼地保护着。于是,在人人戴着虚伪的面具互相戒备的这个时代里,微笑,也便成了一个虚伪的符号。
至此,文章的主题已触手可及:这是作者发自内心深处的,一个呼喊真诚回归,呼唤人性回归的声音。
读罢全文,我们就可以感觉到,一个完整的故事已然隐藏于文字之中,我们只需按自己的理解稍加整理,便可将它换成故事形式叙述出来。而几个活生生的人物也已于故事中跃然而出。可见,本文虽然使用了非故事形式,却已在形式之外塑造了人物,叙述了故事,并且通过它们表达了作者的思想,它已完成了一篇小说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元素。
如果将文中故事采用平常讲述故事的形式书写出来,可能要远远超出一篇闪小说所需的字数,作者巧妙地换了一种形式,便于寥寥几笔中,完成了一篇冗长故事所承载的任务。这也就是闪小说这种精短文体所体现出来的,“四两拨千斤”的优势。
附原文:
微笑实验
程思良
我不记得在那本书上看过,微笑是最好的名片。我一直想验证这句话是不是真理。
那天,我突然来了兴致,决定亲自验证一下。于是,我走上了街头。
我遇到的第一个人是位陌生的中年男子,我朝他微笑,他也朝我微笑,然而,瞬间,他的微笑僵在脸上,匆匆从我身边走过。看来他意识到我不是他认识的人了。
我遇到的第二个人是位老大娘,我朝他微笑,她上下打量着我,急急从我身边走过后,又回头看我哩。
我遇到的第三个人是位时髦的女郎,我朝他微笑,他厌恶地扫了我一眼,从我身边走过后,我隐约听到她的斥骂:“流氓!”
我遇到的第四个人是位染着黄头发的男青年,我朝他微笑,他凶恶地瞪着我,攥起了拳头,我赶紧敛起笑容,识趣地让开了路。
我遇到的第五个人是位小男孩,我朝他微笑,他警惕地看着我,突然飞一般地跑走了。 我没有勇气再试验下去了。我垂头丧气地往回走,不料撞上了一个人,是位盲人,我赶紧微笑着说:“对不起!对不起!”他微笑着说:“没关系!没关系!”
可惜啊,他看不到我的微笑,我暗叹。
---选自《天池小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