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尹翔学 于 2016-12-14 13:54 编辑
社会风尚的感动
——读巴可的闪小说《二嫂子》
尹翔学
读了巴可的闪小说《二嫂子》后,我回味良久,除了感受到她的语言流畅、人物丰满和画面感强外,也感受到她的接地气和深刻的现实意义。 邓小平同志曾说过,好的制度能使坏人变好,坏的制度能使好人变坏。大家都知道,是人都有两面性。我们没必要去纠结性本善还是性本恶,人的善恶是可以靠制度来约束的。我们可以用好的制度来激发其天使的一面,来威慑其恶魔的一面。现在不少好干部变坏,成为腐败分子,也应从制度上找原因和反思。
有这么个小故事:
有七个人住在一起,每天要分一大桶粥。可粥,每天都嫌不够。 开始,他们抓阄决定谁来分粥,每天轮一个。每周,他们只有一天是饱的,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 后来,他们推选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来分粥。大家都挖空心思去讨好他,贿赂他,搞得乌烟障气。 再后来,他们组成三人分粥委员会和四人评选委员会。结果,大家互相攻击扯皮下来,粥吃到嘴里全是凉的。 最后,他们是轮流分粥,但分粥的人要等其它人都挑完后拿剩下的最后一碗。为了不让自己吃到最少的,每人都尽量分得平均;就算不太平均,自己也只能认了。从此,大家快快乐乐,和和气气,日子越过越好。 同样是七个人,为什么做法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呢?原因是由于分配制度不同,导致心态迥异,就形成了不同的风气。大到社会风气也是如此。不好的社会风气,可能会制造几粒老鼠屎,还会孵化出恐怖的类似鼠疫的传染病;健康向上的良好社会风气,不仅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价值导向的集中体现,更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 《二嫂子》中的二嫂子,初衷是抱有浑水摸鱼、趁火打劫的心态,想在灾区做点小生意,昧着良心是多赚几个钱。后来转变了,是被动转变的。是别人影响了她,同化了她。 先是“一个中年男人”来买她的馒头,不讲价钱,并分“给身边的人”。这中年男人把她当成灾民了。他居然是亲临现场指挥运送救灾物资的市委丁书记。代表着人民群众心目中理想政府的良好形象。 后是她看见村里的王大妈、李三妹给别人塞鸡蛋、饼子,彭大叔也跟在后面斟水,他们“都忘了收钱”。代表着淳朴善良的普通百姓的觉悟。 再是年轻人对她进行采访和现场宣传鼓动,代表着新闻媒体的正面导向作用。 三者形成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感召合力,使二嫂子大受触动,抑制住自私自利的天性,从众变成了抗灾志愿者。这就具体形象地体现出良好社会风尚的感召力和教化作用。我想,这才是作品的真正价值所在吧。
附原文: 二 嫂 子 巴可 “师傅,买馒头,两块钱一个。”过来一个中年男人,二嫂子说。她算好了,馒头一块钱一个赚的少了点,两块一个才有捞头。 “是灾民吗?”中年人温和地打量她,见她点头,就买了几个给身边的人。 开张吉利,二嫂子暗喜,正要拉开嗓门叫卖,一眼看见村里的王大妈、李三妹,她们把鸡蛋、饼子塞到别人手里,彭大叔提着水壶跟在后面斟水,几个人都忘了收钱。 二嫂子纳闷,一道光在眼前一闪,她望望天,天晴着。又一道光一闪,她这才看见有人朝她照相。接着,一个话筒支过来,对着她的嘴。 “同志,你们南坪村也是灾区,却自发组织献爱心小分队,给抢修公路的民工和受阻旅客送食送水,请谈谈,好吗?”一个年轻人对她说,年轻人错把她当志愿者了,她想躲开,又有两个话筒支过来,还有几个摄像机绕着她扫来扫去。她明白了,这是要放电视的。她站着发愣,好不容易憋出两字:“该嘛。” 年轻人把话筒对着自己的嘴,说二嫂子一个“该”字,道出了主人翁精神,道出了勇于献爱心的纯朴情怀。 二嫂子不好意思再卖馒头,把馒头一个个送出去,还不住说客气话,俨然一个抗灾志愿者。 工地上,年轻人又对着话筒说起来:“为了救灾物资及时送到灾区,市委丁书记亲临现场指挥……”随着话音,几个摄像机一齐对着站在泥水里的中年人。 二嫂子瞪大眼看那人,那不是买她馒头的中年人吗!她突觉浑身发热,脸发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