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叶雨 于 2016-9-3 16:45 编辑
以《二十三块木板》为例浅议闪小说的艺术性和思想性
面对同一篇作品,我们常常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好坏没有一个死板的标准,这固然不无道理。但是不是如此一来,作品与作品就没法进行优劣高下的比较了?自然不是。
凡文学作品,无论其体裁,也无论其长短,要评判其高下优劣,离不开从艺术性和思想性这两个方面去考量。艺术性是作品外在的美,包括标题、结构、语言等方面作者所费的心思,是否独具匠心,是否引人入胜,是否给人美感。思想性则是作品的灵魂。文学作品不是随随便便的文字堆积,而是要借助文学形象,着力表现作者对人生、对社会、对宇宙等等方面的认识和思考。这些东西,关乎人类共同的命运。
那么,区区数百字的闪小说《二十三块木板》,在艺术方面又有哪些可圈可点之处呢?
先说说标题。大家都知道,好题一半文。这篇闪小说,如果用“水摇车”来做标题,也未尝不可,但当我们读完全文,再回头思量时,显然会醒悟,还是用“二十三块木板”做标题高明,能给读者带来心灵的震撼。可以说二十三块木板是水摇车破碎的尸体,愚昧自私的人们正是制造悲剧的凶手。
再来谈谈作者在此文中是怎样成功塑造人物的。文中的主角自然是队长徐才良,他代表有良知的一方。他的对立面,是明里冠冕堂皇,实则稀里糊涂的队指导员和各自打着小算盘的依然是小农意识的群众。作者正是通过这种对比的手法,突出了悲剧人物的悲剧性格——众人皆醉我独醒,无可奈何花落去。另外,作者在人物描写上,也是颇有讲究的,既有语言描写,也有行动描写。人物的语言与人物的身份非常吻合,如“反正肥水没流外人田”,“中,中,劈了!”等等。行动描写则恰如其分地表露了人物的心迹,如“只有徐才良把头埋在胸脯前,一言不发。”等等。
故事情节的安排上,作者没有刻意,顺着事件的发展,娓娓道来,清晰而又简洁,同样值得肯定。
古人为文,有凤头豹尾之说,我们写闪小说,也是可以借鉴的。先来看看《二十三块木板》的开头:
“即将退役的马灯,把二十三个影影绰绰的身影,折射到生产队仓库的后墙上。”这个开头,不仅仅有生动的描写,还包含着丰富的信息,如集体即将解散,二十三个身影与后文的二十三块木板对应,以及故事发生的地点等。这样的开头,劲味十足,拿凤头做比,一点不为过。
再来看看结尾:
“徐才良空着手,第一个走出会场,沉沉夜色中,亮晶晶的双眸滚出几滴咸咸的东西……”水摇车上分离下来的一块木板,在别人的手中,或许还有点用处,至少可以做柴烧,因而沾沾自喜,可在徐才良心里,却是难言的痛。夜色沉沉,何处是尽头?那滴滴伤心的眼泪,真让人久久扼腕叹息。
以上是个人对《二十三块木板》在艺术性方面的粗浅认识。而作品所要表述的思想,个人以为即是人类的劣根性之一种:自己得不到的东西,哪怕它最有价值,宁愿毁掉,也不能让别人得到。所谓的平均,并不处处合理,有些情况下,譬如例文中,过于讲究表面的平均,只会造成悲剧的结果。
艺术性是外在的美,思想性则是内在的力。当一篇闪小说达到艺术性与思想性完美结合时,毫无疑问会是一篇名副其实的佳作,既能让读者悦读,又能让读者深思。期待我们的闪小说圈子里,有越来越多像《二十三块木板》这样的佳作!
附:
二十三块木板
代应坤
即将退役的马灯,把二十三个影影绰绰的身影,折射到生产队仓库的后墙上。
会议的最后一项议程:水摇车如何分?
除了这只水摇车,生产队的其他东西,都搭配着分到了各家各户。
平心而论,水摇车真的很漂亮,红木做的,八成新,去年冬,生产队队长徐才良托人从山上弄来桐油,把它从头至尾漆了一遍,按常规,它的使用寿命不会低于十五年。
徐才良说,水摇车折价10块钱吧,贱卖不赊账。
人群中,有几个人欠起身子,想往水摇车跟前凑。
队指导员突然插话:不行,10块钱太便宜了,20块钱!
反正肥水没流外人田,10块钱也差不多了.....徐才良以商量的口吻说。
公家财产,不能就这样糟蹋了,20块钱,分文不能少!队指导员语气硬梆梆的。
会场上,没有人搭腔,劣质的卷烟味在室内缓缓流淌......
徐才良提出许多种分配方案,但都没有形成一致意见。
会议开到下半夜,大家都困了,一人打哈欠,其他人也跟着打哈欠。
于是有人喊:干脆,把它劈了算了,一户分一块,也比便宜哪一户强!
不少人随后附和着:中,中,劈了!
只有徐才良把头埋在胸脯前,一言不发。
这时,喊叫的人更多了。
队指导员催促道:才良,劈吧!
有人送来砍刀,徐才良迟疑了一会,突然举起砍刀,手起刀落,枣红色的水摇车不一会成为二十三块木板。
徐才良空着手,第一个走出会场,沉沉夜色中,亮晶晶的双眸滚出几滴咸咸的东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