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小说作家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23|回复: 1

《散文》品味高!!

[复制链接]

8468

帖子

144

精华

22

听众
主题
828
积分
44975
记录
16
收听
0

版主

发表于 2015-6-14 17:00: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殿堂里的日常生活》--------------沙地黑米

散文于我,是精神生活的呼吸。是呼吸就没有之一,重要到必不可少,却日常到潜隐低调。

《散文》于我,一直是殿堂级印象。是殿堂就要用荡气回肠的大歌才能相衬,一般的呼吸,还是轻易不要靠近。这个印象,直到2008年与汪惠仁主编邂逅于北京,才得到恰当的校正。

那是在一个嘈杂的培训班,班里人多到爆棚,以至后来用广角照相机拍下的结业合影,有密集恐惧症的人都不忍直视。就在这么一个班里,课间,我、惠仁兄,还有《读者》杂志原创版的张笑阳主编——我们当时的班长,三个人在一起闲聊。确切地说,是他们抽烟,听我闲聊;他们很想拉我一起抽烟,但没能成功。我聊得不好听,人又太倔,不喜欢烟味。

就这么着,班里其他人都概无印象,只记住了他俩。汪主编是南方人,长年生活在北方,风雪不论,多了份冬天里令我羡慕的温暖。是的,我们好像聊到了南北冬日的采暖。

回来以后我就斗胆给汪主编主持下的《散文》投去了《我在北大的日常生活》和另一篇小文。殿堂还是那个殿堂,却因为有了记忆中的那份温暖,好像全然没有了原先以为津门拱护京畿,自己就京畿起来的夸张想象。完全没想到的是,很快传来消息,稿子居然两篇一起就采用了,发在当年第10期上。当时本人作品早已在南方多地发表,但这个事情本身还是极大地震动了我——日常生活也能进入殿堂?!

那几年,我刚刚经历了职场变动,看到有人着迷于华丽的戏服、喧腾的锣鼓,像加速旋转的陀螺一样以为自己竟要飞起来;他们惧怕日常生活,因为日常生活这面平实的镜子会提醒他们变形的模样。他们甚至都开始以仇视日常生活的姿态,来宣泄对安守其间的人士的浓浓醋意了。我常想,他们得到的真多呀,可是,他们终究失去了什么,要如此的不安宁,如此狂躁呢?

顺着这个思路,在回忆母校生活时,我就偏不写那些大家都津津乐道的宏大事件,而写了一连串“充盈在其间的细枝末节”,质疑“有什么样的宏大事件,配得上你我正在像沙漏里的沙一样渐行渐逝的人生时光”,并声明“日常生活就像沙子跟沙子之间也会有的缝隙,无处不在”。

这其实是一篇为日常生活正名的文章。是《散文》这个殿堂让不着战袍、讨厌刀兵的一介女子传出了凛然的正声,彰显了朴素的立场。这个杂志即刻令我刮目相看——它有士人的风骨,“身在清流格自高”,而今世,士人和清高都并不流行。

是什么样的力量,能在不流行中一直坚守?后来我一直是《散文》杂志的忠实粉丝,汪主编还送过我他的专著《天津笔记》,里面都回答了这个问题——原来《散文》多年坚持的编辑思想是“让散文成为它自己”、“一种不被引诱、在‘黑暗里奔驰’的写作,只有它是真正关乎心灵的事”。


《散文》的天津味道      ----------------赵瑜



常常想,《散文》这册薄薄的精神月刊,如果放在北京来办,会是什么味道呢?想来不会像现在这样安静,北京的滋味,多少都沾染一些人民大会堂的背景音乐,以及新闻联播腔调。当然,说不定,还会夹杂着一股出租车司机的贫嘴。

在天津办一本《散文》,这事情总觉得有些怀才不遇。想来,这事也和当年沈从文在天津办《大公报》副刊有关系。《散文》杂志上刊发的一些文章的气质,相比较当下主流的散文价值或抒情浓度,总是少那么一些浓妆,《散文》是清淡的,自然的,甚至是雅致的。

以前,很早些时候,我不识汪惠仁,总觉得这本刊物的主编应该是一位老者,繁华落尽了的感觉。那卷首似枯笔蘸水写字,意犹未尽里还有股看透的沉着。

意料之外的是,汪惠仁兄竟然青眼有加。那么,懂了,是《散文》这个刊物产生时的性格造就了它,而现在的编者们让这本刊物更加沉静,更加有烙印感。

在文学写作者的圈里,《散文》的审美一直清晰而标致。它容纳精神的一切,喜悦也好伤怀也罢,在《散文》里都能看到。几乎,《散文》不负责煽情,更不提供正确的标准,《散文》的文本,多是活着的样态,或思考,或与生活不妥协,或行走,或听读写。这些内容,或多或少,都有公共的审美在里面,又有独特的生活经验供人体味。《散文》的个体与细小,让它与宏大的散文野心划了界限。

我喜欢《散文》的独立审美。薄薄的一册,意味着,它没有足够的容量盛放世界所有的悲悯,它只能接受适合它们的文章。那么,写散文以来,我写过很多种应景的文字,比如春节时回忆吃饺子。这种大众化的情感表达,发表在报纸的副刊上会让大家觉得温馨,而《散文》则是拒绝这些的。

《散文》喜欢脱离公众表达的一些体验。这些年来,《散文》发表过许多优秀的作品,每一个都指向个体的内心生活。既是这个时代的,又是个体的,那才会有书写的价值,才有和大家分享的可能。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也编辑散文,约稿时会对别人说,请不要给我投寄写父母亲的稿件,不要给我投阅读随想,不要给我投旅行见闻,也不要给我投你们笔下的乡村农具和庄稼。说完以后,下面的人都笑了,反问,散文不就是写这些东西吗?是的,散文是写这些,但是要将自己的灵魂放进文字里,要被生活里的某些细节硌得痛了才去写,而不是为了写某个方面的文章空抒情。

而这些要求,恰好,也都是《散文》杂志的要求。疼痛感是指写作者与生活的关系,所要写的生活片断,有让我们的身体和灵魂都有痛感的内容,必须要写出来,如果不写出来这些片断,我们就是病人,写出才能治愈。那么,这样的文字,必然是好的,是《散文》的。

作为文学期刊的《散文》,一定是有地域属性的,比如,它性格里应该有所在城市的某些特点。天津于我,是一个陌生的所在。只能猜测,这个距离北京最近的城市,冷眼旁观北京的拥挤,用近乎隐士的心态,将北京大街上的烤鸭味道从文章里删节,只剩下北京至天津的火车快速奔跑的声音。

从事编辑以来,对发表的事情看得渐淡。唯有几本喜欢的刊物,仍有羞涩感。每一次想给《散文》投稿,总觉得自己太幼稚了。这不是谦虚,而是认同。

我喜欢《散文》的范儿,多年前从封面上题字开始喜欢起,一直到现在,喜欢起办这个杂志的人,以及容纳这个杂志的城市。

——选自《我与<</SPAN>散文>》

1567

帖子

19

精华

8

听众
主题
122
积分
10713
记录
0
收听
0

站长

发表于 2016-10-19 08:55:53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
我的公众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闪小说作家论坛|手机版|触屏版|小黑屋|闪小说阅读网 ( 冀ICP备13012593号-1 )

GMT+8, 2024-11-27 00:16 , Processed in 0.156105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