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小说作家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秋菊

付秋菊赏评“2013年闪小说大展”专帖【添加中】

  [复制链接]

6175

帖子

13

精华

26

听众
主题
204
积分
41201
记录
6
收听
3

版主

发表于 2013-10-8 10:01:30 | 显示全部楼层
11

付秋菊赏评

             心愿,在黑暗中寄托——读黄守东《烛光》
   
                                付秋菊
   
  当前,人口出现了老龄化,人们的安老工作,是值得大家去思考、并要认真对待的事情......
  现在有些老人,因为没有后代,或者是孩子们不孝顺,他们正在过着孤苦无依的生活,最后在黑暗中孤单离世,为此,老人们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能有家人照顾,在阳光中,走过自己最后的时光。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了却心愿的。黄守东老师的闪小说《烛光》,就是由这“心愿”而引出的故事:
  一个女孩子聚会完回家,电梯却突然停电了,在黑暗中,她找不到钥匙和手机,害怕顿生,幻象中,恐怖片中的鬼魅袭来......正不知所措,亮光出现了——蜡烛在白发苍苍的老人手中点燃,烛光温暖了女孩的心,驱走了她的恐惧;可事后当女孩想去感谢这位邻居老人时,邻居中却没有这个人。
  这就怪了,因为女孩颖不仅自己经历了那一幕,而且同样的那天晚上,这位老人同时举着蜡烛照亮了好多人。
  最后,有知情的邻居说:据说不久前,有这样一位老人在黑暗中孤独离世......
  想来,当老人在孤独中挣扎的时候,他有多么的害怕黑暗!所以他希望光明,盼望光明,然而光明始终没有被盼到,所以尽管他死后,他的心愿就是给人们带来光明,让可怕的黑暗不在,颖就这样在黑暗中被照亮了,还有更多的人的黑暗都被他照亮了。
  离世老人的心愿,终于在黑暗中得到了寄托。
  小说《烛光》,其实是在提醒人们,要孝敬老人,孝顺老人是一种美德,也是在为自己的未来做榜样,不要让心愿,再继续在黑暗中寄托......
  学习黄老师好文章,祝福佳作多多!

        附原文

                               烛光
   
                              黄守东

     午夜,聚会回来的颖刚走出电梯就突然停电了,黑暗慌乱中摸不到钥匙和手机,倒是鬼片中那些恐怖情节鬼魅般向她袭来……
     颍正吓得不知所措,忽觉眼前一亮,睁眼,温暖的光亮顷刻间驱散黑暗。回头,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正慈祥微笑着,为颍高举着半截蜡烛……
     这一刻颍觉得这是世上最明亮最温暖的半截蜡烛。
     过了两天,颍找个机会敲开素无来往的邻家的门,想向老人致谢。大出意料的是,邻居家只有一对中年夫妻。
     难道是上下楼的邻居?颍正疑惑间,邻居太太向她吐露了一个消息——据说不久前,这栋楼里有像颍说的那样一位老人在黑暗中孤独离世。
     颍没有害怕,只是心里一痛。
     后来颍听说停电那晚,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举着半截蜡烛照亮了好多人。

6175

帖子

13

精华

26

听众
主题
204
积分
41201
记录
6
收听
3

版主

发表于 2013-10-14 10:06:11 | 显示全部楼层
12

付秋菊赏评:

            生不如死——看迟占勇闪小说《画匠》
   
                             付秋菊

  没想到,迟老师的心思还很细腻!
  平常,总是看见他在群里聊天,嘻嘻哈哈,真正显示出了一个草原汉子那豪放、粗狂的性格......
  细读《画匠》才发现,迟老师的心很细,看他对《画匠》中表叔的刻画,很形象,感觉好真实,恍惚一个活生生的表叔立刻就站在了读者的眼前:
  文中的表叔年轻时很帅气,善于在穿衣镜上画画,什么花鸟虫鱼,在表叔的精心刻制下,转眼就变得栩栩如生,就这样,他成了讲究人家的座上宾,常常被请来好酒好烟的敬着,给画穿衣镜。表叔也不含糊,把穿衣镜放在炕桌上的毯子上,歪头构思,随后画出草图,再刮去水银涂上颜料......
  那时候的表叔不仅是帅气的,还是人们心中的神人,可表叔吸毒,被万恶的鸦片折磨得死去活来;在炕上滚来滚去时,是一个邋遢透顶的老头子,当看见儿子给他拿来烟土时,眼睛才会发亮,才会变成好人儿,才会继续画漂亮的画,但他始终抵挡不住烟土的诱惑,最后自杀死去......
  从整体来看,迟老师的这篇文章做到了艺术性,小说味极浓,尤其是那段对表叔绘画时的描写,很细致,这里,可以看出作者对生活的观察很细致、很用心。
  文章的主题,是想记录和控诉那个无能的社会,它把很多的人都带上了死路,因为国家落后,不懂得外国人带进来的烟土,是用来摧残国人意志和体质的,更不知道这是他们对国家实行的软侵略......
  咋一看,闪尾让人茫然,《一块银元》和本文有联系吗?原来,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就是控诉,像《一块银元》中那样在控诉,一样的重叠,和《一块银元》中的姐姐一样,都死在水银里,姐姐是他杀,表叔是自杀。
  想来,作者写这篇文章,也应该是费尽了心思的,在《一块银元》的故事找灵感,却写的是一个与《一块银元》这个故事毫不相干的个人——表叔。用表叔的故事铺垫,控诉那个曾经落后的中国的无能、无知。相应,也是用《一块银元》中,一群人的命运来衬托了表叔的因吸食鸦片后的悲惨人身,把旧中国那黑暗的历史展现无遗。之后的用《一块银元》结尾,实现了最后一闪,总结了全文......
  细读《画匠》,让我感受到的是:不管是文中的表叔,还是《一块银元》的一家人,他们简直就是生不如死。
  从整篇文章远观、表象看,感觉作者呈现给我们的又是一幅画,一副栩栩如生的肖像画。学习迟老师的创作构思法,和对文章深度的布局......

      附原文

                               画匠
   
                             迟占勇
  
    “你们拿把刀来,快快杀了我吧!”表叔大喊,在炕上痛苦地滚来滚去。
    我看到的,是一个邋遢透顶的老头子,那个年轻漂亮的表叔呢?
    表叔是个画匠,专门画穿衣镜的。那年月,讲究的人家都要买块穿衣镜。实用、亮堂。
    光秃秃的一面镜子,总缺点儿啥,于是人们想到表叔,请来,好酒好烟侍候,给穿衣镜画上花鸟虫鱼。
    我亲眼见过表叔作画。那年,我们家也买了几块穿衣镜,请表叔画。炕上摆好饭桌,铺上毯子,拿过镜子,小心地翻转,镜子涂满水银的背面向上,表叔歪头构思,一会儿就有了主意,在水银上画出草图,当然是反着的。然后开始刮图里的水银,细细的水银末被吹散,露出透明的一块,表叔调好颜料,涂上去。晾干。完活儿。翻转镜子,一朵漂亮的牡丹栩栩如生地开在镜子上!绝了!我们看表叔,就像看神人一样。
    表弟拿来一小捏烟土,表叔像见了救命稻草,爬起来吞噬。我们看了心中酸酸的。
    吃了烟土的表叔,又是好人儿一个,那画画的,还是那么漂亮。
    家,被表叔败了。
    但表叔抵挡不住烟土的诱惑,他痛苦地抓光了头发。终于有一天,表叔撒手而去。一朵漂亮的牡丹花,已开在穿衣镜上。死去的表叔面色安详,坐着,保持着欣赏自己作品的姿势。桌子上,撒着一包几乎喝尽的水银……
    小时候,我们都看过《一块银元》吧?表叔就给我们讲过。

6175

帖子

13

精华

26

听众
主题
204
积分
41201
记录
6
收听
3

版主

发表于 2013-10-14 10:06:18 | 显示全部楼层
12

付秋菊赏评:

            生不如死——看迟占勇闪小说《画匠》
   
                             付秋菊

  没想到,迟老师的心思还很细腻!
  平常,总是看见他在群里聊天,嘻嘻哈哈,真正显示出了一个草原汉子那豪放、粗狂的性格......
  细读《画匠》才发现,迟老师的心很细,看他对《画匠》中表叔的刻画,很形象,感觉好真实,恍惚一个活生生的表叔立刻就站在了读者的眼前:
  文中的表叔年轻时很帅气,善于在穿衣镜上画画,什么花鸟虫鱼,在表叔的精心刻制下,转眼就变得栩栩如生,就这样,他成了讲究人家的座上宾,常常被请来好酒好烟的敬着,给画穿衣镜。表叔也不含糊,把穿衣镜放在炕桌上的毯子上,歪头构思,随后画出草图,再刮去水银涂上颜料......
  那时候的表叔不仅是帅气的,还是人们心中的神人,可表叔吸毒,被万恶的鸦片折磨得死去活来;在炕上滚来滚去时,是一个邋遢透顶的老头子,当看见儿子给他拿来烟土时,眼睛才会发亮,才会变成好人儿,才会继续画漂亮的画,但他始终抵挡不住烟土的诱惑,最后自杀死去......
  从整体来看,迟老师的这篇文章做到了艺术性,小说味极浓,尤其是那段对表叔绘画时的描写,很细致,这里,可以看出作者对生活的观察很细致、很用心。
  文章的主题,是想记录和控诉那个无能的社会,它把很多的人都带上了死路,因为国家落后,不懂得外国人带进来的烟土,是用来摧残国人意志和体质的,更不知道这是他们对国家实行的软侵略......
  咋一看,闪尾让人茫然,《一块银元》和本文有联系吗?原来,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就是控诉,像《一块银元》中那样在控诉,一样的重叠,和《一块银元》中的姐姐一样,都死在水银里,姐姐是他杀,表叔是自杀。
  想来,作者写这篇文章,也应该是费尽了心思的,在《一块银元》的故事找灵感,却写的是一个与《一块银元》这个故事毫不相干的个人——表叔。用表叔的故事铺垫,控诉那个曾经落后的中国的无能、无知。相应,也是用《一块银元》中,一群人的命运来衬托了表叔的因吸食鸦片后的悲惨人身,把旧中国那黑暗的历史展现无遗。之后的用《一块银元》结尾,实现了最后一闪,总结了全文......
  细读《画匠》,让我感受到的是:不管是文中的表叔,还是《一块银元》的一家人,他们简直就是生不如死。
  从整篇文章远观、表象看,感觉作者呈现给我们的又是一幅画,一副栩栩如生的肖像画。学习迟老师的创作构思法,和对文章深度的布局......

      附原文

                               画匠
   
                             迟占勇
  
    “你们拿把刀来,快快杀了我吧!”表叔大喊,在炕上痛苦地滚来滚去。
    我看到的,是一个邋遢透顶的老头子,那个年轻漂亮的表叔呢?
    表叔是个画匠,专门画穿衣镜的。那年月,讲究的人家都要买块穿衣镜。实用、亮堂。
    光秃秃的一面镜子,总缺点儿啥,于是人们想到表叔,请来,好酒好烟侍候,给穿衣镜画上花鸟虫鱼。
    我亲眼见过表叔作画。那年,我们家也买了几块穿衣镜,请表叔画。炕上摆好饭桌,铺上毯子,拿过镜子,小心地翻转,镜子涂满水银的背面向上,表叔歪头构思,一会儿就有了主意,在水银上画出草图,当然是反着的。然后开始刮图里的水银,细细的水银末被吹散,露出透明的一块,表叔调好颜料,涂上去。晾干。完活儿。翻转镜子,一朵漂亮的牡丹栩栩如生地开在镜子上!绝了!我们看表叔,就像看神人一样。
    表弟拿来一小捏烟土,表叔像见了救命稻草,爬起来吞噬。我们看了心中酸酸的。
    吃了烟土的表叔,又是好人儿一个,那画画的,还是那么漂亮。
    家,被表叔败了。
    但表叔抵挡不住烟土的诱惑,他痛苦地抓光了头发。终于有一天,表叔撒手而去。一朵漂亮的牡丹花,已开在穿衣镜上。死去的表叔面色安详,坐着,保持着欣赏自己作品的姿势。桌子上,撒着一包几乎喝尽的水银……
    小时候,我们都看过《一块银元》吧?表叔就给我们讲过。

6175

帖子

13

精华

26

听众
主题
204
积分
41201
记录
6
收听
3

版主

发表于 2013-10-14 10:07:37 | 显示全部楼层
13

付秋菊赏评

                    身在福中不知福——读张红静《去马家沟》

                             付秋菊
   
  年轻人,总是不知天高地厚,认为自己无所不能,在生活中,更是怨天怨地,仿佛别人都欠他的,还身在福中不知福,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
  张红静老师的《去马家沟》,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文中,儿子与父亲拌嘴了,二十岁的儿子就用菜刀抹脖子,要挟父亲带他去找他的亲爹;明显,在儿子的眼里,父亲不仅不好,而且还没有本事,无法让他过上他觉得幸福的生活,并且还认为父亲不疼他,所以他要去找自己的亲爹。
      路上的儿子不再任性,听他说话的语气,就知道他对父亲的依赖程度,可却还是那样不知天高地厚,当机动三轮车主讨价还价要高价时,他却毫不吝啬地让父亲给,要知道,那钱还不知用去了父亲多少的汗水和心血才换来的呢!但父亲也没有吝啬,因为他疼爱儿子,要用实际行动让他知道,他的思想和观点都是错误的。
  当三轮车把他们送到目的的时候,已是黄昏,看着大山,儿子早晨拿刀子抹脖子的胆量没有了,因为他看出了,那贫瘠的大山里不仅会有狼,更多的应该是贫穷,最后,他不得不向父亲认错......
  如今,社会提倡感恩,是啊!人人都应该学会感恩。因为感恩是一种美德!只有明白了感恩,才能做好自己。
  应该说,《去马家沟》中的儿子,他应该懂事了,都二十岁了,怎么像小孩儿呢!养父虽不是亲生,可为了养育他,想来也付出了许多的艰辛吧!不然,儿子怎么会嫌弃他没本事呢!
  儿子应该感恩于父亲,要不是养父,也许早已没有他了。
  同时,文中的父亲又是善良的,因为闪尾的最后一句话他说:“不行,孩子,我还是得让你看看你亲爹,认了他!”这话,似乎在强迫儿子,逼他上山,其实,养父的心里有着另一层含义,他想让自己养育的儿子善良做人,知道感恩,并去感恩他的亲爹,因为他也是他的父亲,给了他生命的人,既然长大了,就要去担起负担亲爹后半身的责任。
  其实,文中的养父是一个很高尚的人。生活中,我们见过的、收养孩子的人家也不少,但是,大多数都不会让孩子和他的亲人们来往,并悄悄地、无影无踪地消失孩子亲人们的视野里......
  所以,要劝劝现实生活中,那些身在福中不知福的人们,不要这山望着那山高,要知足,因为亲人们对你,不知道已付出了多少的艰辛,孝顺父母,感恩社会,更要感恩为了你付出了一生心血的亲人们。

      附原文

                            去马家沟

                            张红静

  父子两人在一个偏僻的小镇上下了车。
  “爹呀,就是这个镇子吧?”
  父亲不吱声,只闷头往前走。前面一个机动三轮招呼他们。
  爹问:“去马家沟,多少钱?”
  “不去那地方,路险,眼看着天就要黑了,要翻好几座山哩!您要出高价,我送到您山下,就是到山下的路也不好走,我看您呢,遇上路过的牛车顺道还行!”
  “爹,给他钱!”
  讲好价钱后,父子俩上了车。此时,春三月的风柔柔地吹在脸上。儿子无心看窗外的风景,他今早起来后,跟父亲绊了几句嘴,一急就跑到厨房里拿出菜刀来,搭在自己的脖子上,以死要挟父亲。父亲没办法,孩子已经二十岁了。
  一路颠簸,两人的胃里翻江倒海。给了钱,三轮车一溜烟消失了。此时,天已擦黑,这里前不着村后不挨店,连个过路人都没有。除了上山,没有别的出路。
  “爹,有狼吗?”
  “前些年有,现在不知道!”
  “子磨磨蹭蹭跟在后面,忽然紧走几步跪在爹的面前。
  “爹,咱不去了吧!我错了!”
  “你不嫌爹没本事了?”
  儿子摇摇头。
  “你不说爹不疼你了?”
  儿子又使劲摇摇头。
  “不行,孩子,我还是得让你看看你亲爹,认了他!”

6175

帖子

13

精华

26

听众
主题
204
积分
41201
记录
6
收听
3

版主

发表于 2013-10-14 10:21:47 | 显示全部楼层
14

付秋菊赏评
                                 禽兽不如---读左世海闪小说《寿材》

                                            付秋菊

      神话《天仙配》,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剧中男主角董永因为家境贫寒,他只能卖身葬父,为此,天上玉皇大帝的七女儿感动、敬佩于心,于是她便爱上了人间凡人董永......
      可偏偏就有那么一小部分人是禽兽不如,是父母都不孝敬的:
      左世海先生的小说《寿材》中,老娘一天比一天病重;于是,三个儿子坐下来商量,老大说;“娘苦了一辈子,没享过一天福,咱得为她做一口上档次的棺材,让乡亲们看看咱们的孝心。”
      于是,这个提议得到了老二地赞同:“要说上档次,就数柏木的了,就像咱村吴老爷用的那种,富贵大气,让人看了眼亮。”
      但老三说:“柏木是好,可贵着哩,听说至少一万多元。”
      最后,还是老大有魄力,他一锤定音说:“贵不怕,由咱三家分摊,该出多少算多少。就这样说好了,你们回去和弟妹商量一下,没意见,咱就定了。”
      如今,人们都提倡感恩,那么到底什么是感恩呢?百度词条解释说:感恩,就是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是对他人帮助的回报。其实,人生在世,总是在帮助与被帮助中交织渡过,可以说:是人,都知道感恩,因为人类是自然界中唯一有思想和灵魂的高级动物,确实,许许多多的人也都做到了感恩。
      那么可以肯定地说,父母应该是我们最最最需要感恩的人,因为从十月怀胎,到艰辛养育,最后长大成人,我们耗去了父母一生的精力,可以说,他们从来都是无怨无悔;就像《寿材》中的老娘一样,最后渐渐老去,并因劳累而落下一身的病痛;还好,《寿材》的三个儿子好像是“孝顺”的。然而,事情却出乎人们的意料,并没有像想象的那样去发展,因为“一周后,兄弟三个又坐到了一起。”都因为“光景没法和吴老爷家比,人家有当局长的儿子,咱没有那么多钱。”
      于是,老二提议说:“可不是,棺材再好也是给活人看的,有那钱不如给娘买点好吃好喝的,趁她还有一口气。”
      最后,还是老大总结说;“那就买红松木的,价钱也不高,每家六、七百元,能承受的起,就这样定了,回去和弟妹们说说,钱集齐后,立马去买。”
      有句话说:光说不练!它要套在这哥儿仨的头上,是在合适不过了。他们商量的结果虽好,可“还未等三兄弟再会面,老娘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悄然离世。”
      确实,如今有不少的人,都是如此,他们只是说得好听,实际总数落实不到行动上,最后其实是什么也没做......
      孝顺,到底该怎么做?如今,人们都生活在这个快节凑的时代,不像以往是缺吃少穿,在人口越来越稀少的时代,子女都是父母的心头肉,他们唯一的要求就是能多和儿女在一起,享享天伦,只希望工作之余的儿女能常回家看看!
      当然,有很多的人们都是做到了孝顺的,所以也就出现了许许多多的豪华丧葬。《寿材》中的三个儿子,其实也是真想孝顺病重中的母亲,只是,他们的孝顺都选错了方向。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见一些人,就和小说的中三个儿子一样,总是在他们父母的灵前,哭得死去活来,其实,平常他们连看都不会去看一眼父母亲的,所以,许许多多的老人都感概,或者直接骂他们的儿女说:你们有时间,就多来看看我,死了就别哭了!
      《寿材》中的仨兄弟,其实是真没有人性啊!母亲悄然离世了,他们是老娘尸首都僵硬了才发现的啊!可以想象,他们是不是真的关心老娘!如果说,用了那个一万多元的寿材就是孝敬的话,那么那也只是做给别人看的,是禽兽不如啊!最后,兄弟仨也来不及“买”那柏木和红松木的棺木了,还好,老三院里还有一根盖房用剩下的杨木,可“老大独自来到院子,望着墙角那根满是裂痕的杨木,用脚踹踹,嘟哝到;“可惜这木料了,要做棺材。早知做一对橱柜,多好......”
真是应了那句话: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多可恶的儿子啊,就用那么一根朽木做寿材,他都还觉得是可惜了......
      喜欢左世海先生的文章,是因为他笔锋老练,应该是一个常练笔的人,《寿材》虽然选材平凡,但作者用了三个商量的场景,就把文中的三个儿子,对老娘亲的不孝,清晰地刻画出来了。

      附原文

                                                     寿材

                                   文/左世海

    眼看老娘一天比一天病重,兄弟三个坐到一起商议着为娘准备寿材。
    老大说;“娘苦了一辈子,没享过一天福,咱得为她做一口上档次的棺材,让乡亲们看看咱们的孝心。”
    老二说;“要说上档次,就数柏木的了,就像咱村吴老爷用的那种,富贵大气,让人看了眼亮。”
    “柏木是好,可贵着哩,听说至少一万多元。”老三说。
    “贵不怕,由咱三家分摊,该出多少算多少。就这样说好了,你们回去和弟妹商量一下,没意见,咱就定了。”老大说。
    一周后,兄弟三个又坐到了一起。
    老二说;“柏木是不是有些贵,咱们的光景没法和吴老爷家比,人家有当局长的儿子,咱没有那么多钱。”
    “可不是,棺材再好也是给活人看的,有那钱不如给娘买点好吃好喝的,趁她还有一口气。”老二提议。
    老大咳嗽了一声,吸着烟说;“那就买红松木的,价钱也不高,每家六、七百元,能承受的起,就这样定了,回去和弟妹们说说,钱集齐后,立马去买。”
还未等三兄弟再会面,老娘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悄然离世。
    兄弟三个望着躺在土炕上僵硬了的老娘,默默无语。
    还是老大开了口说;“松木棺材来不及买了,咋办?”
    老二说;“你院里不是有一根盖房时剩下的粗杨木吗?我看做口棺材够用。”
    老三说;“是呀,放也是闲放着,年久了,怕腐的啥也做不成了。”
    老大沉思许久,说;“就这样定了,老二你去请木匠。老三你去向亲戚们报丧。”
    老大独自来到院子,望着墙角那根满是裂痕的杨木,用脚踹踹,嘟哝到;“可惜这木料了,要做棺材。早知做一对橱柜,多好......”

1023

帖子

4

精华

7

听众
主题
186
积分
9216
记录
31
收听
5

站长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4 12:09:16 | 显示全部楼层
15、 人性思考——读邵恩锁闪小说《菜市场里的孝心》

                                                                 付秋菊

      在北京电视台看一个娱乐型节目,嘉宾中,有喜剧明星潘长江和他的女儿潘阳,节目里,当大屏幕上出现潘阳不足一周岁的孩子照片时,主持人问潘长江:你对女儿的有孩子有什么感想?
     哪想,潘长江沉思一会儿,眨巴眨眼,热泪盈眶,随后说:如果孩子(是指天下所有的人)长大后不孝敬自己父母的话,我理解不了。因为他说他看见了女儿的生产过程,那简直就是在用命去换.......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他就真的有那么多的人不孝敬父母,不信,请看邵恩锁老师的《菜市场的孝心》:
      菜市场的栅栏上绑着一位老太太,这让整个小市场炸了锅,有人猜想说老太太是小偷,被抓住了;有人疑问:她的家人哪儿去了?当知道她的儿子就在菜市场买菜的时候,记者也来了,可她儿子却说:“我也是没办法,母亲患有精神病,前些天走失了,我找了好几天才找到,连生意都耽误了,因为我家没有别的经济来源,只能靠这个小摊维持家庭的开销,我把母亲栓在这里就是要在卖菜的时候能够看到她。”
      后来,在记者追问下才知道,其实老太太还有五个孩子,因为他们都很忙:“大哥是工商局局长,二哥是公务员,三哥是房地产开发商,四哥在养老院当院长,小妹给市长做秘书。”
      记者无语,相信所有的人都会无语,这么多的儿女啊!还个个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相信大家都会问:他们还有人性吗?
      想当初,他们哪个不是母亲用生命换来,并艰辛养育成人的呢?如今,母亲老了,病了,他们就都不管了,可以说他们连畜生都不如,没有人性!因为乌鸦还知道反哺呢!
      相信,人们都知道“卧冰求鲤”,“郭巨为母埋儿”等等的故事,可为什么文中老太太的其他五个儿女却这样对待她呢?
      我要说,这些人真是太没有人性了!
      那么到底什么是人性 ?从字眼上顾名思义来说,人性,就是指只有人才具备的特性,即该特性可以用于区别于其他事物(包括动物、植物)而为人所独有的特性。
文中老太太的其他五个儿女,不是局长就是公务员,还有商人和秘书长,甚至还有在养老院工作的院长,要说,他们绝对具有这人性的特性的啊!可怎么就安排不了自己母亲的生活呢?别说个个有权有势,哪怕就是像普通人一样,怎么也是可以去养老院的吧!所以,这里的真正问题就出来了:
      正因为他们都是有头有脸的人,本来就不想养育母亲,如果把她送去养老院什么地方去的话,又怕落得不孝敬母亲的骂名,是做了婊子还想立贞节牌坊,所以他们干脆都以忙为理由,谁也不管老母亲的死活,以至于把这个重担全部放到了生活都困难的最小的弟弟身上,因为他一心在为家人的生活而奔波,所以母亲也走丢了,为了方便照顾老人,小儿子不得不把疯了的老母亲栓在菜市场,这样,他能在他在买菜的时候,也看见和照顾好母亲了......
      读邵老师这篇小说,让人掉泪,为老母亲的可怜,为小儿子的生活困难和孝心,也为老母亲其他五个儿女的可恶.......
      像这样一类的儿女,他们应该算是人性全部都丧失了,不相信他们就能做好工作,连自己的母亲都不管,一点人性都没了,请问,在他们的眼里还会有谁呢?他们还能对谁好呢?
      学习邵老师优秀作品,祝福邵老师笔耕丰收......

      附原文

                                                      菜市场里的孝心

                                   邵恩锁

    一个被绑着的老太太的出现在菜市场,给一直波澜不惊的小市场带来了新奇。一位八旬老太,一只手上被一条绳子牢牢地拴在附近的栅栏上。老人家坐在一个海绵垫子上,手里拿着半截麻花,旁边放了瓶矿泉水。老太太痴痴地看着菜市场的人来人往。
    “这年头什么事儿都有,老太太也出来当小偷,看看,被抓到了吧,真丢人……”
    “她的家人哪去了?”
    ……
    “老太太有儿子的,白天把老太太拴在这儿,很晚才带回家。”有知道真相的人如是说。
    有好事儿的人找来记者,大家要给老太太讨个公道。
    记者在菜市场的菜摊上找到了正在卖菜的老人的儿子。他面带愧疚,无奈地说:“我也是没办法,母亲患有精神病,前些天走失了,我们找了好几天才找到,生意都耽误了,我家没有别的经济来源,只能靠这个小摊维持家庭的开销,我把母亲栓在这里就是要在卖菜的时候能够看到她。”
    “老人没有其他的子女吗?”
    “有,他们都挺忙的。”“大哥是工商局局长,二哥是公务员,三哥是房地产开发商,四哥在养老院当院长,小妹给市长做秘书,他们都挺忙的。”
    “……”
    喧闹的菜市场,老人的儿子的生意特别的好,熟悉的人都来买他的菜,以便让他带老人早一点回家。
    老人每天坐在太阳伞下,痴痴地看着喧闹的街市,时而傻傻地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闪小说作家论坛|手机版|触屏版|小黑屋|闪小说阅读网 ( 冀ICP备13012593号-1 )

GMT+8, 2024-6-17 10:55 , Processed in 0.143651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