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读《货郎鼓声声》 文/月照流水 江南四月,柳絮飘飞。 “隆咚!隆咚!……”闭上眼,用心再听一回久远的货郎鼓声,仿佛漫游在历史的陈迹。 那里有辛酸,有历史的厚重,有民族不可忘却的记忆,有人类生命前行跋涉的坚强与艰难…… 小说——巴尔扎克曾经感叹,说它是一个民族的历史。 文学是表现的艺术,它虽然也表现现实,启发认知,但更多的是传达感受与情感,并通过这种方式,引发心灵的震颤与感悟。 《货郎鼓声声》,没有直接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它通过人物的言行与环境,让读者直接身临其境一个特定的历史时代。 文学作品的细节,常常是表现艺术真实的生命。人物语言、细节、环境的勾划均体现着作者观察的细致、笔力的强弱。 货郎“放慢了脚步”……“竖起耳朵听里面的动静”……“若无其事地摇起了货郎鼓”……“压抑着心里的激荡,面无表情,打量着小男孩”……“抹了下眼睛,又悄然走出来” “蓬头垢面的”小男孩“兴奋的叫声:奶奶,吃白面馒头!” ——在有限的篇幅,如此注重细节的刻划,体现了作者重视文学审美性的文学观。 作者没有让一根线牵扯着读者一路狂奔,气喘不定;让读者在忙于理清情节的跌宕起伏中,顾此失彼。他已经凌驾了他所要表达的现实,所以,他步子走得慢,甚至气定神闲,还能时不时地来个“隆咚!隆咚!格得隆咚!”他着意开启的是一次愉悦的审美之旅。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以及人物形象的行动及其后果组成的事件、情节都是与一定的时间与地点相关的,也就是发生在一定的环境中的。环境对作者系统安排人物、事件、情节与小说的题旨的表现有很有影响。 环境不必是真实的。 阅读小说,也最好超脱这种似乎是真实性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从更深的层次上把握小说所要表达的东西。 在《货郎鼓声声》中,铜壶换馒头的情节,对应的是破庙、废墟、大槐树、干草堆……这生存环境的恶劣与残酷,其实是作者故意的设置,他是为了营造一个他期望表达主旨的环境而已。 尽管,文章有校对的疏漏,但不影响对文章整体的欣赏,不影响对作者写作意图的分析。 柳絮如雪,是江南此刻的景。 说文化自有其地域性,文化影响下的人亦是如此。 这般飘逸,这般挥洒,我不知作者是否也看了此刻的柳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