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尹翔学 于 2016-10-16 21:50 编辑
精深的对白艺术 ——赏析杨世英闪小说的人物语言 尹翔学
拜读杨世英老师的闪小说,第一感觉就是人物语言举足轻重,意蕴丰赡,堪称经典,成就了作品的高端大气上档次。如《钟馗捉鬼图》中师生的对话,《雕刻师》中“我”与龙师傅的对话,《恋》和《荒》中父子的对话,《让鱼》中夫妻的对话,精到简洁的台词设计都是作品的主体和出彩部分,使作品内容和形式都熠熠生辉。 下面以杨世英老师的代表作《钟馗捉鬼图》和《雕刻师》为例(下文简称为《钟》和《雕》),来欣赏人物语言描写的精当之处吧。 首先,作品站上了传承历史的高度。《钟》中,学生妻为学生画了幅《钟馗捉鬼图》,为何画中的“鬼没脑袋”呢?巧设悬念,引人入胜。说起钟馗,他是我国民间传说中驱鬼逐邪之神,曾经被唐朝的皇帝封为 “赐福镇宅圣君”。因为钟馗是正义的化身,所以得到广大民众的爱戴。春节时是门神;端午时又是斩五毒的天师,还是道教诸神中唯一的有求必应的万应之神,他的神话和故事历朝历代都经久不衰。而鬼呢,“黑色的心上长着一只灰白的眼睛,很邪恶。”老百姓唯恐避之而不及。像每年农历七月的鬼出头,民间就有诸多有关鬼的禁忌,如同要过鬼门关。所以,学生妻故意留白,不给鬼画头,意为斩断恶鬼作祟的源头,却在学生头上戴上了无形的紧箍咒,监督学生洁身自好,不敢越雷池半步。 而《雕》则谈论傩面具的话题。产自远古蛮荒时代的傩面具,是因无法解释大自然的诸多现象而转向敬畏鬼神的产物,是傩祭、傩仪、傩舞、傩戏中使用的图腾道具,也是祛灾纳祥的吉祥象征,同样具有宗教和民间艺术的品位和特征。 钟馗的传说和傩面具二者皆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朴素本真、乡土浓郁的生活之中,作者精耕细作,从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中得到灵感,捧出了令读者喜闻乐见的累累硕果。 其次,作品覆盖着主流社会的广度。即针砭时弊,反映热点。《钟》透过评说鬼图的表象来探讨反腐倡廉的实质。因为学生“在市里任要职”。常在河边走,为了不湿鞋,学生不禁脱口而出:“这鬼最好没脑袋!”言下之意就是学生我最好能出污泥而不染,不沾违法乱纪的龌龊之事。众所周知,一些官员的道德沦丧、贪污腐化,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后果,其去核心价值观的负面示范效应在成几何倍数放大,也是当前社会不和谐的主因。习近平同志强调,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主要是在实现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上还没有取得压倒性胜利,因此,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也就是说,反腐败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持久战。 《雕》则由爱惜楠木引出保护珍稀物种。楠木是驰名中外的珍贵用材树种,由于历代的过度砍伐利用,致使这一丰富资源几近枯竭。其它的珍稀物种呢,又何尝不是如此!这实际也是在探讨环境保护问题。 再次,作品打造出对话描写的精度。作品的对白描写,无不推动情节发展,直奔主题。先看《钟》的情节:做客——问画(“这幅画是哪位大师的杰作?”)——评画(“那鬼没脑袋嘛!”“这鬼最好没脑袋!”)——质疑(“为什么?”)——答疑(“说我什么时候变坏,就什么时候把我的脑袋画上去。”)——告辞(“我倒要看看,画上的鬼是否能长出脑袋来。”)。再看《雕》的情节:见雕刻(“在雕傩面具?”)——谈材质(“只能用楠木。”)——谈人物(“是鬼!”)——谈用途(“政府需要给天井寨添置面具了”)——问推销(“你咋不做出一批拿到天井寨去卖给游客呢?”)——拒宣传(“有害无益啊。”)——道缘由(“楠木并不多。”)。你看,都是直达车,皆有不枝不蔓、一气呵成之感。 最后,作品注入了主题思想的深度。就是以小见大,知微见著。《钟》中有个文眼,“千万不能让这个鬼长脑袋!”昭示着对腐败的深恶痛绝和反腐倡廉的重要性。据官方统计, 20多年来,已有八百多万党政官员被查实腐败犯罪。更有人认为已堕落为世界上最大的“腐败党”。所以反腐败乃我党重中之重。《雕》里“我一年只砍一棵树”和“我做的面具,专供演出”的做法,是为了挽救濒危珍稀物种,是在保护生态环境。据统计,目前我国有近200个特有物种消失,近两成动植物濒危。而全球每小时就有一物种被贴上死亡标签。所以保护濒危珍稀物种,也是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绿色家园,刻不容缓。 正如高尔基所言:“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语言的美产生于言辞的准确、明晰和动听。”在这两篇“指尖之舞”(程思良语)中,杨世英老师用精美的对白诠释了当今中国的两个重大主题:反腐与环保。
附杨世英作品两则: (一)钟馗捉鬼图 那个晚上,我去了学生家。学生是个领导,他在市里任要职。
学生热情地把我迎进客厅。他那很有气质的漂亮妻子为我倒茶上水果。
我和学生边喝茶边聊。
墙上一幅画引起了我的注意——《 钟馗捉鬼图》。 画面上,钟馗豹头环眼,铁面虬鬓,相貌奇丑,虎虎生威。
钟馗的大手紧攥“鬼”的脖子,那“鬼”微显透明的胸内,隐约藏着一颗黑色扭曲的心;黑色的心上长着一只灰白的眼睛,很邪恶。让我感到奇怪的是,那“鬼”居然没有脑袋。
我问学生:“这幅画是哪位大师的杰作?”
学生笑笑说:“先请老师评评画。”
我说:“我不会评画,但看得出,这画很有功力,只是不够完整。——你看看,那鬼没脑袋嘛!”
学生呵呵地笑,说:“这鬼最好没脑袋!”
“为什么?”
学生告诉我:“这画是我妻子十年前所画。妻读中学时学过画。妻有意不给这只鬼画脑袋。当时,年轻俏皮的妻说我什么时候变坏,就什么时候把我的脑袋画上去。十年来,我时刻提醒着自己:不能!千万不能让这个鬼长脑袋!”
我笑了,说:“你这里我会经常来的。我倒要看看,画上的鬼是否能长出脑袋来。”
我愉快地告辞离开。
其实,我是有事来的,但我一句都没说。
(二)雕刻师 “龙师傅,在雕傩面具?”我跨进龙师傅家堂屋时,他正坐在一张小方桌前,低头雕刻一块面具。
“哎呀,喜鹊叫,贵客到,请坐请坐!”
我就坐下,拿起那块即将完成的傩面具看,面具散发出一股扑鼻的香气。我说:“楠木做的?”
“嗯,只能用楠木。其他木材不能做,放久了,会开裂,也会被虫蛀。”
“哦,那是!这面具是啥人物?”我说。
“你猜猜?”他咧嘴一笑。
这块面具的形象,似人非人,似兽非兽;夸张变形、怪异奇特;狰狞凶猛、咄咄逼人。我说:“鬼?嗯,是鬼!”
“太笼统了点。”
“嘿嘿。”我说:“龙师傅,听人说,天井寨傩戏表演的面具都是您做的?”
“做得不好,呵呵。”
我说:“这种面具是不是经常做?”
他说:“不常做,政府需要给天井寨添置面具了,来找我做,我才做。”
我说:“你咋不做出一批拿到天井寨去卖给游客呢?您给政府做,那是计划经济,你给游客做,才是市场经济啊。”
“会有人买?”
“怎么没人买,北京的人还打电话问着要呢。”
“哦。”
我看着头发花白的他,有些惋惜地说:“别人要有您的这个艺,早就发了,可是您,还在这里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地开。”
“呵呵。”
“这样吧。我们给您好好地宣传一下,让您的工艺品走向全国。”
“不不,宣传不得!有害无益啊。”
我大吃一惊:“什么?有害?”
“我们这里,楠木并不多。我一年只砍一棵树,雕刻面具二十块。你倒提醒了我,我得给天井寨签个协议,我做的面具,专供演出,不能流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