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闪小说阅读网所发布闪小说作品及理论赏评作品皆为原创,如欲转载,请事先联系原作者。

【朵拉闪小说研讨会43】叶雨 :构成朵拉闪小说特色的四面八方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闪小说作家论坛   发布者:shxshydwg
热度592票  浏览1736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7年8月12日 10:41
  构成朵拉闪小说特色的四面八方
  
  ·叶雨
  
  ———————————————————————————————————————
  真正认识到马来西亚华裔女作家朵拉闪小说作品不同寻常的文学价值,得益于“朵拉闪小说作品网络研讨会”召开的机缘。此前,我怎么就对她视而不见呢?或因我老朽不敏,或因我慵懒怠惰,或因我愚蠢眼拙,或因曾经的某些阅读体验让我产生过某些偏见……其实都不是,皆因一次次鬼使神策地错过。
  谨以此文向朵拉表达我的歉意与敬意。
  ——《题记》
  ———————————————————————————————————————
  
  叶雨虽是业余文学爱好者却不避浅陋好为大言,比如本文题目就很有些标题党嫌疑,“试论朵拉闪小说特色”也还罢了,怎么又“四面八方”了?说出来令您见笑,此所谓“四面八方”者,不过想结合对几则朵拉作品实例的分析,拼凑出我对她闪小说写作面貌的个人观感,难及其四面,更远远未达其八方。诸位不读也罢,小心败坏您的雅兴。不过,我仍自大言不惭,试谈如下——
  
  一、青素朴实见大美——总体感受
  
  朵拉作品(仅限闪小说,下同)没有宏大选题,基本着眼于世间烟火,百姓小事;没有陡折反转,似乎总是直线叙事;没有强烈宣泄,习惯于不温不火,娓娓道来;没有辞彩雕琢,坚持素面朝天、朴拙示人。
  但是,朵拉作品恰恰以微末选题表达了她对世象人情的细微体察;恰恰以直线叙事吸引住读者眼球;恰恰于娓娓道来中引起众人心潮翻卷;恰恰透过其作品的朴拙格调表现着她的独具匠心。
  朵拉作品以我们习见的柴米油盐、离愁别绪、恩怨纠结、畸形婚恋等等展示了她的正念真情、原则底线,传递的是正能量。有发自肺腑地赞美与褒扬;力不从心地同情与悲哀;深透骨髓地批判与鞭笞,亦有见景生情地感叹与无奈;朵拉往往于平淡叙事中展示她作品绵绵不绝的文学力量,朴素面貌里闪现大千世界的光怪陆离。
  朵拉是画家也是作家,她的文字作品不可避免地闪烁着图画般的美妙。如果用美术语言作比喻,朵拉闪小说如郑板桥梅兰竹菊一般青素、八大山人鸟鱼虫石一般冷峻、白石老人瓜果鱼虾一般写意、黄胄毛驴一般耐看。
  当然,朵拉作品中某些语句并不十分规范——这是我们无法对一个生活于海外的汉语作家所不能苛求的。
  
  二、别有慧眼——以《不在》为例
  
  寻找,寻找心仪的爱人、情人或者朋友,“她”与“我”置身于“人潮汹涌而来,又汹涌而去”之中。
  她忽然喜悦欢呼:“啊!原来你在这里!”
  我却不认识她。
  当她发现错认之后,有一些尴尬,有一些失望,口里喃喃道:你们很像,真的很像,眼里盈满哀伤,目光却已转向远方……结局是“她”不是我要找的人,“我”也不是她想找的人。
  于是,“我”发出如此感叹:“要碰到对的人,在对的时间,并非易事。”看似平常话语,却饱含千般疼痛,万般无奈——这就是本篇的“文眼”。
  闪小说《不在》的选题平凡而又平凡,平凡到人人见惯而无视。一般作家未能意识到其中的社会内涵、文学价值,只有朵拉以此结构出一篇意味深长的不凡佳作。而此篇佳作最为难得的地方只是说出了“要碰到对的人,在对的时间,并非易事”这句人人会说、能说,却从来没有说出来的哲学真理般的大白话。
  朵拉之能从一般萃取特殊,化腐朽成就神奇的高明处就在这里。
  
  三、浑然天成——以《旅人》为例
  
  《旅人》是一篇问题小说,内容无非寂寞二字。不是“我”作为一个旅人的寂寞,而是那个喜欢每天“坐在(机场候机室)这里,看旅人上下飞机”,以此打发余年,静待生命尽头的老人的寂寞。
  作品首先大量铺叙似乎无关主旨的情景描写,至篇末才揭开核心意象:“穿过玻璃我看到,又有别人坐在老人的身边,同时我也看到,寂寞像一层雾,静静地笼罩着他。”由此以点带面,既抒发了作者对天下老者寂寞生存状态的关怀,又提出一个广泛存在、令人心痛的社会问题。作家不是政治家,作家以提出问题引起治理者关注并加以改进完善为己任。
  《旅人》俭省了诸多枝节,仅以“现象”示人,并没有拷问问题产生的原因。恰恰因此生动震撼的“现象”刻画,赋予了作品浓重的拷问意涵。
  就作品结构而言,文章开头即已埋下伏笔。开头第二节:“太阳快下山的那段时刻最让人焦灼不安,像一天就要结束了,又似新的一日将要开始。结束的已经成为过去,却不知道能不能醒着看到明天的早晨。”似是抒写旅人“我”的心理,实乃全篇题旨预示,笃定了作品的“寂寞”底色,并使通篇浑然一体。结尾发散着淡淡哀伤,也绵绵发散着直达人心的叩问张力。如果没有前文的伏笔,绝对产生如此强烈的文学效果。
  貌似随意地伏笔运用为结构全篇起到了无可替代的粘结作用。其中包含的文学功力确实不可小觑。
  
  四、虚实相间——以《进来》为例
  
  《进来》通过对一已婚女人复杂微妙心绪地透彻描写,使人既为之同感、同情又为之感慨和怜悯。其文笔之精妙令人击节赞叹。
  窃以为,这篇作品之成功赖于三点:
  一、把苏家明的来访时机置于“丈夫在家睡觉”的特定情境下,为女主人公产生微妙的踟蹰与纠结奠定必然前提。
  二、结尾,闹钟响起,我“急急伸手把它关了。”“丈夫就躺在我的身边,他没有被吵醒。”“原来我竟睡在床上。”此一情节的突兀转折,忽然使前文大段真实的事件描写显得不确定了——前文中的女人行为、心理活动是真实发生过,还是梦境幻相?若说是真实发生,女人怎么“竟睡在床上”?若是梦境幻相,女人又怎能“听到闹钟的声音响起来,急急伸手把它关了”,而且“感觉很冷”,“真想下楼去门口看一看,也许苏家明还没有走远”?这种亦真亦幻、扑朔迷离的迷蒙色彩必令读者反复回读,非欲弄清究竟而不可。
  “混沌”本身就是一种文学美,作者自然不必点破。但此艺术表现方式却赋予作品以扎实的曲折性与空灵感,使这篇五百余字的小说具备了厚重丰富的文学品质。
  三、作品既有现实描写为铺垫,又有画龙点睛式的精当议论作烘托。如“人生有很多时候,都在十字街头徘徊。无论我选择的路是正确或者错误,都已经做了决定,就应当对自己的抉择负责”一语旁白,为刻画女人清醒理智的正面形象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这种虚实相间,言简意长的表现方法为闪小说写作提供了又一典型样本,值得大家学习。
  
  五、夹叙夹议——以《等待的晚餐》为例
  
  《等待的晚餐》通过女主角对于一日三餐的态度,精雕细刻般地展现了第三者的人生悲哀——
  作品写“她”早餐的简单、中餐的草率,写“她”对于丰富晚餐的偏爱、期待与坚持。
  写“她”之所以因此而“瘦”、“更瘦”,“事实上不是早餐和午餐吃得少,而是等待的晚餐永远没有出现。”“她”等待的晚餐其实”是在一起吃的人而不是食物本身。”
  ——因为有一个男人答应过她:“我们要好好吃一顿晚餐。”又因为那男人答应过另一个女人“一定要回家晚餐”,所以至今没能与“她”共进过晚餐。从而导致“她”期待的晚餐只能在等待里继续想象,以至于这痴痴等待实在太久,都把“她”等得“变成年纪大”了,仍然茫然无绪,她却仍旧痴心不改。
  就这样通过多侧面描写,剥笋也似最后凸显出她的极致性格、全息形象,同时也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对于她的深刻同情、百般无奈以及对于那个出轨男人施于婚外情人言而无信、不负责任的痛恨与鞭笞。
  这种开头设伏、次第推进,尾部释疑(或者最后形成情节高潮)的结构方式、行文内敛节制、夹叙夹议、简洁诗意的语言风格,构成了朵拉闪小说写作的基本模式。朵拉的文字平和客观,不温不火,却又极富质感和张力。尤其《等待的晚餐》结尾的设问,看似平静却带有浓烈同情与惋惜,读来令人眼湿心痛。
  应当说《等待的晚餐》既是声讨出轨男人的檄文也是感叹甘为小三者痴情失智人生悲剧的真情歌哭。从而抒发了作为一个女性作家的朵拉为之纠结的真情,也提醒世人为此畸形情感及其导致的畸形恶果留一份警惕心。其为文深意良可宝贵。
  
  六、诗意与创新——以《原来的房间》为例
  
  人称设置不同,叙事效果亦不相同。
  第一人称叙事,可以充分抒写个体直观感受,使人感觉更真实。但囿于“我”的视角限制,无法抒写“他(她、它)”者的心理活动,叙事的全景性往往受到钳制。
  第二人称叙事,令读者如临现场,感觉亲近真切。却因为“你”而非我,只能局限于“我”的主观立场表现写作对象,难免夹杂写生硬主管的成分,而导致作品显露娇柔做作之相。
  第三人称叙事,人称“神角度”或者“神叙事”。作家可在此种叙事状态下天马行空地替任何人物抒情写意而不受局限,收到全景式写作的宏观效果。但也有一问题——读者往往会问,作者非作品人物肚里的蛔虫,是如何知道“他(她、它)”此时此地会作如此思想的?话糙理不糙,这确实是许多成功作品共有的、无法纠正的硬伤。
  因此,采用何种人称叙事是作家每临创作都要徘徊再三、难以抉择的难题。
  毫无疑问,朵拉是聪明的。她的闪小说《原来的房间》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难题。《原来的房间》为了表现主人公重回旧日寓所发现的一如过往的昔日景象以及由此“蓦然回首”而生发的个人感受,于第一人称叙事的同时,巧妙外化出一个“我”的他者形象,既实现了“神叙事”的酣畅淋漓,也收到了第一人称叙事的逼真效果。读来,令人如临其境。
  其次,本文夹叙夹议的叙事方式及其诗歌般简洁隽永的语言特色也是作品独臻其妙的重要补充。例如:读着“三年里,经过风,经过浪,一些云,一些海。当时走出去,幻想可以把从前放下。总以为远离事情发生的地方,眼不见为净,等时间走过,再回来过新生活”这些雅致而且富含哲理的妙语,你不觉得想不喜欢这篇作品都很难吗?
  
  七、以小博大——以《写她》《青山依旧在》为例
  
  《写她》连标题统共182字,却生动勾画塑造出一个以追逐金钱为目的的虚伪作家形象。短小精悍地展示了拜金主义严重腐蚀社会的触目惊心程度。本文运借用了传统相声的包袱手法,而仅凭如此手段便令作品收到如此深刻文学效果的事实说明,从兄弟艺术门类汲取创作营养是多么便捷而有效。由此反观那些言必称“西方艺术”却一直沦陷于一般创作水准的人,是多么可笑、可怜。
  十步以内,必有芳草。连生活在马来西亚的朵拉女士都在抱守中国传统,我们生活于宝藏之中的某些域内作家却在缘木求鱼求诸于外,真是荒谬至极。
  相比于《写她》,《青山依旧在》篇幅更短,仅有125字。
  这是一篇非典型小说,并没有展现个性鲜明的故事情节,甚至也没有清晰具体的人物形象,只泛泛述说——有这么两人,偶然相会,相见恨晚。却因“人生无常”未能再见。剪影一样的简略行文,交代二人交往的缘起、情景与结局,简略到二人姓名也没明确的程度。然而,虽无故事却似有万千故事,让人读后浮想联翩、惆怅难已。
  如此极简主义的泛叙事的非典型小说之能够实现传统小说煌煌千万言也未必能达到的艺术效果,凭什么?
  我认为,此与前文泛叙述的无故事的一般描写和作品尾句“山,青绿地矗立”的突兀出现有关。正是这座霍然耸立的具体清晰的大山形象与前文一般地不甚具体地泛意象叙事所形成的对比映衬引发了读者“人生无常,青山永在”的梦醒感喟,才造成了该作品的强烈文学效果。
  《青山依旧在》立意并非“物是人非”的悲凉,而是借说“人生无常,青山永在”,呼唤世人珍惜生命,抓紧当下,争取活出青山矗立般的无憾人生。作品通过不具体的泛叙事与具体鲜明的青山形象相互映衬所形成的文学张力是本文成功的关键所在。
  朵拉的成功实践再次证明,短小作品完全可以产生巨大文学力量。
  
  八、结语
  
  叶雨功力不逮,说是谈论朵拉作品艺术特色,却只拿了几个作品实例聊了朵拉作品的写作特点。除了功力有限,还有一点我的私心——
  汉语闪小说已经走过风雨十年,却仍然处于数量大于质量的阶段,成熟作家、经典作品还很有限。我想借助对于成功作品的粗浅解读,与大家更多分享一些闪小说创作的写作经验与理解。
  虽然已经有理论家们于此作过相当提炼与总结,我仍觉其概念大于实质,就我所读过的大家理论言之,往往因为他们缺乏实战经验而使他们的“理论总结”陷入公式化、概念化泥淖而并不实用。根据他们的理论,很难进入闪小说创作佳境。窃以为,应该有一些同时具备写作、评论两方面成功与失败两方面亲身体会的人来有的放矢地剖析才可能对闪小说写作真有帮助。虽然我并不够这个资格,却鼓足勇气弄了这样一篇文字,以求抛砖引玉。
  是否如我所愿,仅供各位朋友参考。
  
  
顶:52 踩:68
阅读感觉评分:
当前平均分:82.83 (260次打分)
【已经有212人表态】
34票
经典
26票
精品
33票
佳作
31票
31票
还好
25票
一般
32票
很一般
阅读上一篇 阅读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