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人们在长期的农业劳作实践中积累下来的经验。我国对二十四节气的保护有一个过程。2006年二十四节气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6年 “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十四节气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保护传统知识与实践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也意味着对这一优秀文化遗产的认可和对中国承担保护职责的信任。这就要求我国动员各种社会力量,采取更加有组织、有计划的保护措施,积极推动二十四节气的保护工作。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随着社会环境的发展,二十四节气逐渐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学习等各个方面。有些作家运用二十四节气结合不同地区的气候和农业生产特点,创作了谚语、游戏、节气故事传说和民俗活动等。迟占勇等十七位闪小说作家联合出版的《光阴谣》就是二十四节气故事的一个新尝试。这种尝试,体现了作家们运用闪小说文体对中国民俗文化的传承。
民俗传承的内容一般从两个层面来分析: 一是单纯的知识传承,可通过博物馆、书籍等途径进行;二是民俗事象的实践传承,即与民众现实生活相联系,通过 “活生生”的话语、行为及心理等进行传承,也即当下非遗保护中所提倡的 “活态传承”。
迟占勇等十七位作家们精心构思创作的以二十四节气为内核的闪小说集《光阴谣》,就是继续发挥中国二十四节气在当下中国社会民众生活中的民俗价值与文学意义的一个全新尝试,是对中国非遗项目二十四节气的“活态传承”。
人们对二十四节气的认知与认同,除了要强调时间上的“节点性”外,还要顾及二十四节气在当下“非日常性”的民俗文化意义。说到民俗,就不可不说其“神圣性”与“仪式性”,即对每个节气所包含的仪式活动及其背后的精神文化内涵。这也是《光阴谣》传承与发展二十四节气的核心所在。
首先闪小说作家们在创作中体现出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其次闪小说中体现出的崇宗敬祖、维护亲情以及除凶祛恶、以求平安等重要意义。
作为民俗系统的二十四节气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重要载体,这些小小说作家们通过隐喻性的标题和“陌生化”的文本形式表达了中国人的天人关系、伦理孝道等多方面的文化内涵。
迟占勇主编的《光阴谣》体现了这十七位小小说作家们对二十四节气在当下的保护与传承。他们不仅仅是在传承一种中国的非文化遗产,还在于让我们重新唤起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进而提升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增强我们的民族认同,同时也是世界认识中国的一个更有价值的文本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