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有一种爱叫坚守
——读杨世英老师《荒》有感
文/徐文生
我是地道的农村人,九十年代末才从农村走出来的,就是现在每年我起码还要回一趟以上的农村。所以在读了杨世英老师的《荒》后,掩卷之余,感触良多。
小说描述的是处在伟大变革时期的中国农村影像,改革和城镇化进程无情的冲击着人们传统的农耕与家园的观念。农村的青年人包括像“满叔”这样“以前是种田的好把式”都纷纷抛离家园和土地,进入城市打工者的行列。小说就是在这样大背景下拉开了帷幕。
首先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最能代表农村的一头“小牛”。“文”是位留守农村的青年,他代表了一种新型的迫切想要走出去的文化。“买了头小牛”指望“教牛犁田,也是教你犁田” 的“父亲”则代表了传统的农耕文化。两种文化必然会产生撞击和对立,出现矛盾也就在所难免的了。且让我们来看看哪种力量更加强大些吧。
“春节前,文回到家,看见父亲又买了头小牛。
还要教牛?”
矛盾初现端倪。从“又买了头小牛”隐约看出“父亲”为巩固自己阵地的意图;“还要教牛?”则显露出“文” 对农耕文化的疑问和内心深处的反抗。但这种反抗还是敌不过传统农耕文化及家长的权威,“文”只能乖乖地和“父亲”搭档“教牛学犁田”,最多敢嘟哝声,“种田人更苦,哪有打工强?!”来表达对走出去文化的向往。
矛盾在貌似平静中继续酝酿。
“文”找不到好的办法来突破“父亲” 的阵地,他在村里转悠寻找着突破口。他转到“满叔”家门前,看到了“水泥院坝里,从那裂缝中长出的小树,比人还高了”的荒凉,但他同时又看到了走出去的希望。于是他打电话给“满叔”,了解走出去的生存状况,电话一接通,“听见那头大人在笑,伢崽在吵,热闹得不行。祖孙三代、一家八口异乡过春节,其乐也融融。”这样的场景更加坚定“文”走出去的决心。但“文”不愿和“父亲”的矛盾表面化,他采用了曲线的方式,把父亲的电话告诉满叔,说,“种田苦啊,满叔你劝劝我爹吧!”可以想见,劝说是无效的,因为“初三清晨,父亲叫文:别赖床了,起来教牛去!教牛犁田,也是教你犁田,你以为你能打工一辈子?”
两种文化的矛盾终于全面爆发,“文的房门挂上了铁锁。”,“文”已不告而别。
行文至此,矛盾似乎已不可调和。但作者笔锋一转,“掏钱买票走厦门的时候,文对自己说,还是回去和父亲说说吧。”
是啊,毕竟这只是父子之间“人民内部矛盾”,毕竟只是新旧文化的一次不可避免的撞击,再说“父亲”的也不一定就是错的。亲情在这一刻闪闪发光。
“文”回家后看到的是什么呢?不是“父亲”在教牛,而是在“满叔的责任地里挖坑”。 “文”满心疑问,“父亲”说:“你满叔叫我去他那,我不去!我要种田,这是给他挖坑栽树。”“父亲”没有一句责备儿子的话,说明他已对儿子走出去的文化作出了妥协,也明白历史潮流是不可逆转的。他也可以走出去的,“满叔”叫了他。但他选择了坚守,因为他太爱这片生养他的土地了,所以“我不去!我要种田”。
中国的文化,说到底其实就是农业文化。中国的历史之所以那么完整,与农业文化是分不开的。让我们衷心感谢那些为了心中那份情和爱坚守在村庄和土地的人们,因为他们的坚守,才让我们很多很多在外飘泊的游子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对家有了深深的依恋和概念。
附:
荒
文/杨世英
春节前,文回到家,看见父亲又买了头小牛。
还要教牛?
前年起,每年正月初,父子俩搭档,教牛学犁田——
地里,父亲前面牵牛,文在后面扶犁。小牛走走停停,左右乱拐,不听使唤。
父亲说,不听话?竹条侍候!
牛被打时,猛然一惊,慌忙加快脚步,累了,又停下来,“啪”的一竹条,牛又急着走……
文说,可怜!牛也太苦了。
父亲说,耕田的牛,当然苦了。
文嘟哝,种田人更苦,哪有打工强?!
大年初二天放晴,文到处转转,来到满叔家。满叔屋前的水泥院坝里,从那裂缝中长出的小树,比人还高了。
满叔以前是种田的好把式,一年四季在忙碌,可现在……满叔在一家工厂当门卫,每月工资两千多。
文给满叔打电话,一接通,听见那头大人在笑,伢崽在吵,热闹得不行。祖孙三代、一家八口异乡过春节,其乐也融融。
满叔说,我们都三年没回家了,大门上的锁还在吧?
在嘞!谁去动它呀?
文把父亲的电话告诉满叔,说,种田苦啊,满叔你劝劝我爹吧!
初三清晨,父亲叫文:别赖床了,起来教牛去!教牛犁田,也是教你犁田,你以为你能打工一辈子?
文的房门挂上了铁锁。
文是去了县城,掏钱买票走厦门的时候,文对自己说,还是回去和父亲说说吧。
村前的山坡上,文看见,抛荒的大片田地里,长满了茂密的蒿草。在一块蒿草被撂倒的土丘里,父亲正在“嗨”、“嗨”地轮锄挖坑。
文问,爹,您在满叔的责任地里挖坑干什么?
父亲说,你满叔叫我去他那,我不去!我要种田,这是给他挖坑栽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