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i=s] 本帖最后由 蔡中锋 于 2011-5-11 08:30 编辑 [/i]
; a9 f2 \( k2 g! S9 }! v
Y- C' K- I! o* ?/ C+ u3 S 小小说的艺术渐变
2 u0 e4 a: v a `5 l$ h1 \+ i/ X+ Z 文/刘海涛
# V2 K' Y& N9 y$ X; h( z* d( E, j
小小说情节三种类型的变化有两种基本方式:“渐变”和“突变”。“渐变”的涵义是指小小说叙述的单一事件(或通过单一事件描绘的单一性格元素),由好几个细节单元组成,这些细节的基本内容都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但是,它们在数量上会有“增量”,或在外观上会有“换形”。几个相同内容的“增量细节”或“换形细节”,一旦构成一段完整的阅读流程,那么量变的累积会加深、强化对作家正在叙述中的单一事件的感知和理解。这就叫“叙述延宕”。小小说的篇幅本来就是“惜墨如金”的,可偏偏就有“相同内涵的细节”一而再、再而三的延宕叙述,这毫不奇怪,这正是古今中外文学创作的艺术规律--突出该突出的--让读者累积阅读印象并准备在高潮位置上总爆发。注意,当小小说在它的高潮位置上做总爆发时的核心细节,与前面累积、延宕叙述的几个细节仍有相同的“内涵”时,那么,这个叙述链中的几个细节只有量变,没有“质变”,这就是小小说叙述的“渐变”。如果最后一个细节从内涵到形式全都发生了彻底的变化(它和小小说初始的细节相比变得相反了或不同了),那么就是小小说叙述的“突变”。应该说,无论是“量变带来质变”、还是“质变带来突变”,只要这个小小说变化的叙述最后在高潮位置上,能够把它本身的“艺术能量”上释放出来,能够让读者阅读到此刻,能突然醒悟,突然领会,忽然要赶快调过头去重新阅读、重新回味,此刻,那种思想上的启迪,情绪上的感染便会突然从天而降,这就可说是小小说的“渐变”或“突变”都成功了。
* N0 S0 c- D, y% H* V6 _2 O 孙方友的《工钱》,写“狗儿”在城里打工受到城里商品经济的工作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洗礼”,他回到家乡给村主任的果树打了半天农药,于是很大胆地向村主任要了30元工钱。这一个行为细节把狗儿的全家人和全村人给惊呆了,狗儿全家有三件大事要有求于村主任,为打破僵局,狗儿的父亲偷偷地给村主任送回了30元工钱,狗儿的大嫂偷偷地给村主任送回了30元工钱,狗儿的女朋友也偷偷地给村主任送回了30元工钱。请看:“还30元工钱”这一个细节重复出现了3次,细节的内容一致(都是还30元钱),但细节的形式发生了变化(三个不同的人来还钱),这就是典型的“小小说渐变”叙述。不需要什么质变的高潮细节了,这三个“渐变的细节”一旦完整地叙述完毕,它里面包含的底蕴--“农村基层干部的可怕的威严、农村平民百姓可卑的奴性”的生活本相不用作家写一个字,就足以震憾我们的心灵了。“渐变式的细节”组合起来后产生1+1>2的艺术效果,就可能产生构成有巨大爆发力的“突变细节”的功能。+ |6 E/ n/ b! x# p) z
《工钱》的三个“渐变细节”是平均用力的,也有作品的“渐变细节”在最后的高潮位置上用足力气来营造出体现“A--AA”的倍增扩大变化,以至使人物单一性格元素爆发出最大的亮点,以此来让读者顿悟。举一个“蚂蚁小说”的写作范例。蔡中锋的《永远的纪念品》(见小小说作家网):父亲得了肝癌,儿子“我”带父亲准备最后游一次北京。注意这篇小小说有两个看似随意、实际精心的细节:“我”准备用公家的车送父亲去北京,父亲不同意只好改坐硬卧;在游北京的过程中,父亲问“我”这些车票、饭票、景点门票都能报销吗?最后“父亲”强留了“3000元旅游发票”,并说“咱办自己的事花的钱一分也不能让公家报”。我相信,在老一辈人中(作品中的“父亲”很可能就是“老共产党员”,象“父亲”这种“公私分明”不占公家任何便宜的老共产党员是真实存在的,我们今天太需要这种真正的共产党员的情操和气节了。回过头看那三个细节,前两个细节都是写父亲不准备占公家便宜的一般细节,最后一个细节很特别,很有力度--“父亲“截留了3000元钱永远留给”儿子“珍藏”--那是老共产党员用最后的生命力量对今天商品社会中的后一代所做的一种坚定的“政治交待”。它让“父亲”一生的崇高品德光彩地爆光。这最后一个核心细节从内容上看与前两个一般细节一样,但它的质量和力度就大大增强了,前两个一般细节可以说仅是为这个核心细节所做的铺垫和渲染。/ _! ]- Q7 q& k( n9 s" X! N
9 @. m/ Q( H0 X5 H' Y3 M, M5 v$ [ 作者简介:刘海涛,广东省高校教学名师和省级精品课程《文学写作》负责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兼任中国写作学会副会长和国际汉语应用写作学会副会长。长期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领域从事文学欣赏、文学创作的教学与研究,主编国家级“十五”、“十一五”规划教材,曾获广东优秀社科成果奖。其所在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为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