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石渔 于 2018-12-9 10:24 编辑
另类报恩显人性
——读黎凡《画中人》有感
文/石渔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饥荒年间,大贵爹妈救济村民,可谓是救命之恩。面对恩人的遗孤——一个生活不能自理的瘫子大贵,村民们自然是悉心照顾。小说如果写这些事,也能打动人心,但了无新意。聪明的作者精心截取了一段久病的大贵生命最后的日子,村民们集资请窑姐陪大贵,大贵死后,烧了窑姐的画像,更是把故事推向高潮,给人以强烈的震撼。这种报恩看似荒诞不经,却折射出温暖的人性及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给人诸多回味。
“生下来就是个瘫子,俺认命。但这辈子没碰过女人,不甘心呐”。以棒梗为代表的热心村民们为什么要集资给大贵请窑姐?从大贵常说的这句话中可以找到答案。久病的大贵生命将息,最不甘心的是“这辈子没碰过女人”,恐怕死不瞑目。对恩人最后的愿望怎么满足?正常的渠道肯定不行,人多智广,去找镇上的张三爷,花重金请来窑姐。看一下窑姐进村时的描写:女人描了眉毛,涂了口红,她一出现在村口,立即吸引住了几个小孩。但很快,小孩们被自家大人唤回了家。村子里很静,冬日的太阳暖暖地铺在墙角的柴垛上,垛边的大黑狗懒懒地闭目养着神。描眉毛涂口红,在那个年代正常的女人是不那样打扮的,为下文做了一点铺垫。看热闹的小孩被大人唤回家,暗示着这件事大人都知道内情,很丑,但又无可奈何。冬日的太阳、柴垛以及闭目养神晒太阳的大黄狗,这些景物都给人以温暖的感觉,与全文的基调很协调。窑姐知道内情后愤然离去,棒梗的态度是“加价”,被窑姐拒绝后,棒梗和村民们的态度是“再凑钱继续找,窑姐多,不怕办不成”,村民们的极度热心令人哑然失笑的同时,也给人一种难言的苦涩。
作品的高潮在结尾。村民们从大贵“一直念叨那女人好看,像是从画里走下来的”以及从死后的大贵“很满足很安详”的表情得出结论,这事办的靠谱,一点也不荒唐。于是请人画了窑姐的画像给大贵烧了,让女人一直陪着大贵。“画在燃烧。火苗抚及之处,雪,正“哧哧”融化。一个“抚”字,包含了多少善良村民的深情厚谊,是神来之笔!可以说,这一个字把全篇照亮,是点睛之笔!
附原作:
画中人
文/黎凡 这次,棒梗带回了一个女人。
女人描了眉毛,涂了口红,她一出现在村口,立即吸引住了几个小孩。但很快,小孩们被自家大人唤回了家。
村子里很静,冬日的太阳暖暖地铺在墙角的柴垛上,垛边的大黑狗懒懒地闭目养着神。
棒梗将女人带到大贵门口,说,就这里。女人哦了一声,跨进门槛,棒梗掩上了木门。
门外,棒梗既兴奋又焦急,他趴在门上,耳朵支进门缝,仔细探听着里面的动静。忽然木门“嘎吱”一声被拉开,女人黑着脸出来了。
张三爷这老东西!女人恨恨道。
棒梗慌忙拦住女人,恳切地说:大妹子对不住,这不是怕你不愿来,才瞒了点实情么。大贵他……,我再加点价,成不?
女人咬了好一会儿嘴唇,摇了摇头,扭着屁股朝村口走去了。
你们甭急!棒梗对围过来的村民说。我再去镇上找张三爷,他认识的窑姐多,不怕这事办不成。如钱不够,大家再凑点。大贵爹妈走得早,大伙儿照管大贵这么多年了,得有始有终。那些年闹饥荒,要不是大贵爹妈救济,咱们早成饿死鬼了,是不?
可没等到棒梗去找张三爷,一个飘着雪花的下午,久病的大贵走了。大贵并没有像他生前说的“生下来就是个瘫子,俺认命。但这辈子没碰过女人,不甘心呐”,相反,他看上去很满足很安详。
棒梗冒雪去了趟镇上,回来时手里卷了一张画。画上的女人描着眉毛涂着口红,像极了前几天来村里那个女人。
你一直念叼那女人好看,像从画里走下来的,没看够。你慢慢看吧。说着,棒梗划燃一根火柴。
画在燃烧。
火苗抚及之处,雪,正“哧哧”融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