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小说作家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84|回复: 1

10月赛散文组001号纪实散文:超级工程与“德阳印记”(德阿杯全国有奖征文)

[复制链接]

2

帖子

2

精华

11

听众
主题
2
积分
142
记录
0
收听
0

新新闪人

发表于 2019-10-4 15:12: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雁戈 于 2019-10-5 08:39 编辑

2018年10月24日9时,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而这个世界级的超级工程,也有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结构技术中心主任何伟和他的团队的一份贡献。7年前,他们对大桥正交异性桥面板抗疲劳性开展了检测实验,经过长达半年的试验后,监测到的数据均验证了设计的合理性,使用120年没问题。一时间,何伟的科研团队也成了媒体距焦的热点,他本人也被德阳市经开区评为“2018年感动经开区十大人物。”


超级工程与“德阳印记”
——记四川建院结构技术中心主任何伟和他的科研团队

文‖姜国栋


8月24日,正是处暑时节刚过,天气还异常地热,我和何伟主任在电话中相约过几次,都因他在外地出差,未能谋面接受我的采访。下午三点,我只身来到德阳市经开区,位于泰山南路三段的四川建院东区东校门,就收到他发来的一条短信,说他到大门处来接我,待我抬头看时,他已在路道旁等我了。我们互相打过招呼,他就带我到他的结构技术中心。
来采访前,我做过一些功课,对建院结构技术中心这个曾经完成过世界超级工程单项测试任务的科研场所,我内心充满敬意,而此刻它就呈现在我面前,但它远不是我想象中的那么雄伟壮观。

超级工程下的“U型”支撑

何伟,这位八零后,桥隧界的后起之秀,他到四川才12个年头。他本科毕业于兰州交通大学,学的是土木工程专业,后考入重庆交通大学结构专业读硕士研究生,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的重点和方向是桥隧专业。他说他没有什么别的爱好,就喜欢跟工程材料、结构技术、桥梁隧道工程打交道,觉得很有挑战性,很有意思。
我随他走进四川建院结构技术中心,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高深的厂房大而空旷,厂房的正中间竖着高大的行车,正在来回地运行,地面的调试支架固定着一个庞大的钢构件,它的上面是一个竖着的作动器,正在对钢构件作疲劳性测试,钢构件的表面贴附着一些测试线圈元件。我对他的采访就在这厂房车间里进行的。
何伟告诉我:“我们试验的港珠澳大桥交异性钢桥面板厚边“U型”肋支撑,它的突出优点就是自重轻、承载能力强、施工周期短,但是它有一个缺点,就是容易出现疲劳开裂。”他说这是一个全球性的技术难题。
说着,他看我有些不解,就向我要了笔记本,在其中的一页上画了一条水平线,线下画的是一个接一个的“U型”支撑着。他解释道,这条线是桥平面,下面的每一个“U型”件都支撑着桥平面,每一个U肋与桥面都有两个接触点,“U”肋与桥平面连接的焊缝焊接工艺,焊接质量,U肋的尺寸等都会影响正交异性面板的疲劳性能。
桥面的使用,要经过上百年不计其数的车辆碾压,肯定会出现疲劳。2012年,他们针对这个全球性难题发起冲击,而当时的桥梁规范一般桥梁的设计使用年限是100年,港珠澳大桥的设计使用年限是120年,要多用20年。他们借助先进的结构加载系统和仿真模型,进行了长达半年的试验,对港珠澳大桥正交异性桥面板进行疲劳试验。他说:
“一般一组构件的试验在200万次左右,而针对港珠澳大桥的这项试验达到了近400万次。最终,各项检监测数据表明,港珠澳大桥120年的设计使用寿命没有问题。”
在半年的试验时间里,大家是非常的辛苦。由于疲劳试验需要一天24小时不间断进行,他们将科研人员分成三班,每个班每天负责监测8小时。
他对我笑笑说,“我们搞工程的,工作都很枯糙,经历过很多次失败,环境也很单调,每天就这么守着,观察、记录、看数据变化情况,看整个构件材料有无细微的变化,观察电脑上的图像变化等等。”
按照设计最大载荷量,通过液压设备向钢构面板作动态模似施压,模拟大桥承载运行试验,取得了一系列极有价值的数据,给项目方交出了一份详尽的实验报告。他们的这套设备是十年前从美国引进的,西南地区最先进的6通道MTS973试验系统,主要从事铁路、桥梁等新结构新技术试验工作,花了一百多万美元,它可对构件抗疲劳性进行检测,大小件都可以。
                          
结缘超级工程

这些年,何伟和他的科研团队先后承接的工程有:
杨泗港大桥双层正交异性板钢桁加劲梁扭转性能研究;
沪通铁路长江大桥主梁新构造细节疲劳性能试验;
西部地区大跨度拱桥抖整和涡激震动研究;
济南建邦黄河公路大桥模型试验等16项科研课题,还获得专利授权若干项;
他们还承接国家援非项目“小半径弯斜拉桥关键技术研究”,该项目为刚果(布)布拉柴沿河大道项目,该项目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小半径曲线斜拉桥;
他们与西南交通大学通过试验研究,率先掌握了此类斜拉桥建造关键技术,为“一带一路”中国建桥技术“走出去”提供技术支撑。
他们还与西南交通大学联合研发的一种新型橡胶隔震垫,能有效减少时速400—500公里超高速铁路的震动噪音问题,该项目已取得阶段性研究成果,为“一带一路”高铁技术输出提供技术支撑。
……
在何伟所领导的一个不足10人的科研技术团队,近些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实在是令人刮目相看。从他们所取得的成绩里,我感到有一种自信的气质,在国家的超级工程中,涌现出一批批少壮派工程师和科学家,他们正在成长为国家科学前沿的中坚力量,大批的青年才俊可以当担,像何伟这样年轻的工程师,不正是我们身边的榜样,也是德阳人民的骄傲吗?

港珠澳大桥留下“德阳印记”

采访中,何伟坦露心迹:“为了做好这项工程,团队的技术人员和工程师都憋着一股劲儿。在那半年时间里,我时常没日没夜想问题、查看现场、讨论方案,身体透支严重,好在人还年轻。去年十月,当我们听到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的消息后,大家都非常高兴。作为年轻人,我们更愿意为国家多做些工程上的担当,让国家强盛起来。”何伟说:“2012年,我们做的试验的成果能够体现在这一超级工程上,心里很激动,也倍感骄傲。”
是的,不仅如此,就连德阳的父老乡亲知道后,都非常地高兴,德阳乃至川内的一些媒体都进行了连篇累牍的报道,超级工程上的“德阳印记”,提振了川人的信心,国家的大型项目建设,也留下了“德阳印记”,身边有榜样,是一种福音。
何伟是江西高安人,因为他娶的夫人是广汉人,家安在德阳,他对德阳的情感也如同他对家乡一般的挚爱。为此,他还向我讲述了一段他当时初到德阳的经历。
那是2008年的5月11日,他获得博士学位后,携女朋友(也就是现在的夫人)到四川建院应聘工作成功签约,一路上所见所闻,美丽的德阳给他留下了非常美好的印象。当他俩一起正在向江西老家的返程途中时,得知震惊世界的“5.12汶川大地震”发生了,这也让他俩虚惊了一场,但也给他们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更加坚定了他要为德阳为自己的小家庭做点事情的决心。到了四川建院的第二年,他就被学院委以重任,提升为结构技术中心主任,经过十年的努力,他做成了他人生的两件大事:一是在德阳组建起了自己的小家庭,有了两个可爱的女儿和幸福美满的小家庭,二是从无到有,为学校组建起了结构技术中心,他所领导的这一科研团队,在西南以至于全国都小有影响力,业界闻名,事业发展蓬蓬勃勃。所以,在他心中,他总认为德阳是他人生的福地,他要为这块沃土奉献自己的所有,为德阳的建设做出他的贡献,铸就家与国的守望!

姜国栋:笔名蓝月亮,先后从事过教师、记者、编辑、主编等工作。德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市教育作家协会主席。1984年开始文学创作,曾用笔名雨田、冬子、东田,发表诗歌、散文、小说于文学报刊。编有诗歌集《梅溪河畔》,散文集《滋兰九宛》,长篇小说《红雨伞下》;主编教师文学作品集《与文学相恋》,学生诗歌散文作品集《诗意青春》等。先后发起创办《教育导报·家教周刊》《德阳日报·教育周刊》《校园作家》杂志及“德教作协”微信公众平台。
联系手机:18981018119   QQ邮箱:1248226702@qq.com


   
                        
                           
   

        
            
                                
         
  

845

帖子

40

精华

5

听众
主题
73
积分
14258
记录
0
收听
0

版主

发表于 2019-10-5 08:49:31 | 显示全部楼层
纪实挺好,既让我们记住了文中的主人公何伟主任,又加深了我们对德阳的认知。拜读学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闪小说作家论坛|手机版|触屏版|小黑屋|闪小说阅读网 ( 冀ICP备13012593号-1 )

GMT+8, 2024-11-16 21:44 , Processed in 0.14989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