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小说作家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09|回复: 1

创作与评论齐飞——读新加坡作家林高闪小说集《框起人间事》

[复制链接]

4511

帖子

91

精华

74

听众
主题
2204
积分
2039830
记录
0
收听
0

超级版主

发表于 2018-6-6 13:42: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创作与评论齐飞
——读新加坡作家林高闪小说集《框起人间事》
文/程思良

      前不久,意外收到林高先生寄赠的闪小说集《框起人间事》。林高先生是新加坡著名作家,原名林汉精,1949年生于新加坡静山村。曾任新加坡作家协会副会长,现为该会受邀理事。2015年获新加坡文化奖。出版《林高文集》《往山中走去》《被追逐的滋味》《猫的命运》《笼子里的心》《数字拼合人生》《倚窗阅读》《林高微型小说》《遇见诗》《框起人间事》《记得》等小说、散文、评论集。
      《框起人间事》由新加坡玲子传媒出版公司于2017年4月推出,收录林高先生自2010年至2016年间创作的闪小说77篇。共分五辑,分别是“天天故事”、“人间鬼话”、“都市爱情”、“话里话外”、“动物朋友”。这些作品,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作家在管窥世相中撷取那些有意味的断片,通过灵心独运、巧思妙构,生动再现大千世界的五光十色。写人、写鬼、写动物……其实都离不开对“人”的书写,对人生的探问与关切,并设法进入生命之隐秘处,看到活的形态——做到一叶知秋,一字震心的效果。虽然只能写一个断片,可是,这个“断”能发挥接连“点”成“线”的想象;这个“片”亦有拼贴“片”成“面”的功能。
      读《框起人间事》,深感走在闪小说之路上的林高先生,呈现出的是创作与评论齐飞的姿态。
      《框起人间事》的序言《这里点点滴滴谈极短篇》乃作者自序,原题《诗化与散文化——闪小说之穷与变》,是2016年于泰国曼谷举办的第11届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讨会上提交的论文。这篇文章,林高先生结合自身的创作经验与体会,对小说家族新成员“闪小说”进行了多角度、多层面的理论探究与思考,涉及到闪小说兴起的时代因素、艺术特色、诗意与散文化、语言风格、局限与变通、继承与创新等诸多方面。文中,颇多精辟独到的论述:“闪小说应运而生。‘运’是这个时代赋予的。时代的特征包括科技引领行为,资讯充斥社会,消费决定方向。日子成了断片。大家都在奋斗却没有理想。生活富足心里却不踏实。而且都鄙视权威;都在搞创新,出奇制胜。闪小说在零碎的时间与疏离的空间之间给文学争取一个岗位。”“闪小说必须具有隽永的文学意味。”“笔者以为,闪小说可以从笔记小说、唐诗宋词、明清小品等古典文学资源里汲取滋养,在气质上阴柔多于阳刚,蕴蓄多于奔放激进。它必须知道‘短小’的可能作为以及短小‘的无能为力。它怎么糅合古典美质与现代技巧,以展示现代的气质?”“拿神箭手作比喻。六百字的射程,即使一箭中鹄,亦了无可观。不如放弃弓箭,改而游走放歌。怎么使小说结束却未结束?怎么让读者听见游走时的歌吟?这才是要着力的地方。”“闪小说天生俊俏,短发,青春,很有时尚感。它的形象本来就特为这个时代设计的。但是,它必须有文化气质才能吸引人。意象的经营是必须的、主要的。……有意象不必有诗意。而诗意常孕育于意象中,意象常释出诗意。闪小说要发挥意象在叙事上、诗意上的作用。”“闪小说因为必须讲究‘以有限型制含无穷意味’的可能,意象在叙事上似更能凸显其价值:一、文减意多。引发联想。二、联系结构,统摄旨意,成为篇中的亮点。三、释出诗意,有余味。”“读闪小说若有‘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感觉最好。”这些富有洞见的论断,虽是吉光片羽,却弥足珍贵。
      《框起人间事》的闪小说,处处可见上述理论的尝试与探索。譬如《剪的威胁》这篇作品,便体现了“以有限型制含无穷意味”“怎么使小说结束却未结束?”。
剪的威胁

     这故事不是虚构,请不要简单论断谁对谁错。偏巧潘老师是母语老师——我思考的却是语文以外的事。
      某名校。小二A班。潘老师看到F又在玩动物小贴纸,便没收了。不是说了吗,上课不准玩。F掉眼泪。
      H要给好朋友F出头,很大人样地对潘老师说:“F的母亲会骂你。”
      “我等她来骂!”
      H不甘休,拿出小剪刀,作势要剪:“你不还她我就剪断我的指头。”
      “你剪吧。”嘴里喷气话,潘老师心里发毛,偷眼看小剪刀。
      小剪刀在H的食指上滑来磨去。同学们都好怕。
      下面是我杜撰补上去的。
      潘老师自己剪下了一节食指,血淋淋,用丈夫修剪花木的大剪刀。丈夫安慰她,不怕,我带你去看医生不会有事的,不信你看,你的食指好好的,大剪刀不见了。
      结尾呢?我不喜欢我的结尾,就放弃不写了。由你来写吧。

      丹纳在《艺术哲学》中强调艺术创作要选择“最富包孕性的顷刻”。《剪的威胁》正是在“最富包孕性的顷刻”(小剪刀在H的食指上滑来磨去。同学们都好怕)戛然而止,用开放式的结尾,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结束亦是开始,言有尽而意无穷,极具艺术张力。
        譬如《坟墓》,便是从“古典文学资源里汲取滋养”,“糅合古典美质与现代技巧,以展示现代的气质”。
坟墓
      一对新郎新娘选择在坟场举行婚礼。坟前摆一张高脚凳子,红色的圆垫。摄影师要新娘坐下,新郎半弯腰从后环抱新娘,脸贴在一起。
      他们是基督徒吗?不像。如果是,不会选华人坟场吧。我还以为是纪念爸爸妈妈。我也是。一看,不对呀,墓碑明明写的是张公之墓。你看,张,还漆上红色。他们无所谓就好。年轻人结婚都耍花样。告诉你,我被逼才来的。
      约百多位来宾在坟场边上的草地用自助餐。一片绿因雨后出太阳而绿得更有神采。来宾三三五五席地而坐,有的就坐在树根上。有棵雨树,树冠很大,是棵百年老树吧,树根暴突地面,像蛟龙在动。
      新郎新娘这时也来到绿上。站在树荫下,新郎说话了,感谢大家肯赏脸……这一片绿是我们爱情的发源地,清晨我们在这里跑步,晚上我们在这里谈天……
      那些窃窃私语又在窃窃,私语……
      今晚月圆,新郎说,我们尤其喜欢月圆的时候。对了,今天是农历七月初一,阎罗王……

     《坟墓》一文,搜奇记逸,颇有聊斋味。写的是一对新人在墓地举行婚礼的故事,构思精巧,布阵设疑,含蓄蕴藉,耐人寻味。坟墓、月光、那一片绿、七月初一(“鬼门关”大开的日子)、阎罗王……似乎都有话要说,细味之,不由令人毛骨悚然。 “欧•亨利式结尾”,既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至此,悬在读者心头之疑——“为何选择在坟场举行婚礼”——得以释疑。
      在自序中,林高先生也以收入书中的《那盏灯》为例,谈闪小说的散文化。
那盏灯
      夜深了。当书房玻璃窗上的露水凝成珠子晶莹欲动,我便看到对面的高楼有扇窗,亮着橘黄的灯。借助月光,我从底层往上数,又从顶楼往下数,数着数着,眼就花了,楼就朦胧。那灯是在哪一层呢?
      奇怪!难道是我展读《温州街到温州街》的缘故?每次展读林文月老师的思念,那窗就亮那橘黄的灯。
      我展读时喜欢抬头看墙上的字。写的是陆游的诗:江上荒城猿鸟悲,隔江便是屈原祠。一千五百年间事,只有滩声似旧时。台静农老师赠我的墨宝。看着看着便听见台老师朗朗的笑声。那年在台北,在历史博物馆一个书画展上…… 台老师稍稍肥胖的身影,又出没于墙上镜框里小行草的沉毅灵动之间。
      林老师在文章里说,那高高耸立的楼,当有一间朴实的书斋,书斋那扇窗亮着橘黄的灯,灯下,当有一位可敬的书法家。是在哪一层楼呢?我小心翼翼地数,借助月光。数着数着,楼朦胧了,灯朦胧……却听见台老师朗朗的笑声。 一瞬间,那盏灯却又变作一轮橘黄的圆,从窗口探,出来,升向天空……

     林高先生说,《那盏灯》是以散文的笔调叙事。人物穿梭于古今不为了构成一件事的始末,而在于释出对艺文的情感并凝聚于一个交集点上。这个交集点就是那盏灯。读的时候有一种温润的感觉因捕捉不到而落空失意:由我而林老师而台老师,由台老师而陆游、而屈子,悠悠远地接连成一条意义链。真似假,幻却真。小说的旨意就依附在那盏灯上——橘黄的灯光释出的象征意象。可是,那盏灯存在吗?存在的。在缥缈虚无之间。场景设在高楼,喻示艺术文化在现代生活里飘忽,有难以扎根的尴尬。
      林高先生在闪小说创作与理论研究方面多有建树。闪小说作者们多读读林高先生的闪小说作品与创作心得,于自己的创作不无益处。

2018年6月3日匆就

1568

帖子

25

精华

59

听众
主题
57
积分
9775
记录
11
收听
59

金闪人

发表于 2018-6-7 19:53:04 | 显示全部楼层
程老师的点评精彩细致,真的要好好学习去!谢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闪小说作家论坛|手机版|触屏版|小黑屋|闪小说阅读网 ( 冀ICP备13012593号-1 )

GMT+8, 2024-6-17 20:13 , Processed in 0.167371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